[发明专利]欺诈订阅检测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2522.5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63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C·埃德曼;M·利延斯坦;V·贾诺科斯塔斯;A·梅赫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H04W1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路盛律师事务所 11326 | 代理人: | 李宓;陈静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欺诈 订阅 检测 | ||
提供了用于识别替换第一欺诈订阅的第二欺诈订阅的机制。由欺诈订阅检测系统执行一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在SIM‑卡盒中第一欺诈订阅已经被识别的通知。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第一欺诈订阅的历史网络数据。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历史网络数据生成模型。所述方法包括当提供实时网络数据作为对模型的输入时,在SIM‑卡盒中识别替换第一欺诈订阅的第二欺诈订阅。所述方法包括向订阅管理器实体和人工分析组件的用户界面中的至少一个提供第二欺诈订阅的标识。
技术领域
本文提出的实施例涉及用于识别替换第一欺诈订阅的第二欺诈订阅的方法、欺诈订阅检测系统、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在通信网络中,获得对于给定通信协议的良好性能和容量、它的参数以及通信网络所部署在其中的物理环境可能存在挑战。
例如,在通信网络中为给定通信协议提供良好性能和容量的一个参数是检测和减轻所谓的“旁路欺诈”的能力。
对于移动网络运营商来说,所谓的“旁路欺诈”是最昂贵的欺诈类型之一,而SIM-卡盒欺诈是“旁路欺诈”的主要代表。在这方面,SIM-卡盒(也称为SIM卡库,其中SIM是用户身份模块或用户识别模块的缩写)是一种设备,其可以用作互联网协议语音(VoIP)网关安装或其他网关安装的一部分。SIM-卡盒包含许多SIM卡,这些SIM卡链接到网络网关,但与SIM-卡盒分开存放和存储。SIM-卡盒可以具有安装的不同移动运营商的SIM卡,从而允许其可以在位于不同物理位置的多个网络网关上运行。欺诈国际运营方可以通过VoIP连接为国际呼叫规定路线,并且SIM-卡盒运营商将呼叫作为本地流量连接,允许欺诈国际运营方在SIM-卡盒运营商的帮助下绕过国际费率,并且常常降低由本地移动网络运营商收取的价格。
图1是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国际呼叫的SIM-卡盒欺诈的常见场景。由连续的箭头表示国际呼叫的通常路线。由在国家A 110中的移动网络运营商A服务的参与者111发起呼叫,此呼叫首先通过本地电信网络112,并且然后通过国际交换机113,国际交换机允许连接到国际运营方140。在去往在国家B 120中的目的地的途中,呼叫可能通过多个国际运营商路被发送,经过不同的国际交换机,直到到达终端国际交换机123,在那里呼叫进入接收者本地电信网络122,并执行终端费用的核算。最终,呼叫通过无线电基站(RBS)124传递给接收者121。
例如,所考虑的欺诈旁路可以在第一国际交换机123处具有其起始点,当离开服务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电信网络112时,在第一国际交换机123处首先选择国际运营方。一般而言,欺诈路径可能会在沿去往第一国际交换机123的道路上的任何交换机处偏离合法路径。由于简单的经济,通常在国际运营方的动态市场中采用所谓的最低成本路线以选择呼叫的运营方,在这种情况下,欺诈国际运营方150可以通过提供比竞争对手低的价格以进行呼叫来影响选择。他们可以承受这样做,因为与守法的国际运营方140不同,欺诈国际运营方150不会通过适当的终端国际交换机123传递呼叫。而是经过IP网络160将呼叫传送到SIM-卡盒170,SIM-卡盒170经过RBS 125和国家B中移动网络运营商B的关联本地电信网络122将呼叫作为本地呼叫向接收者121传输。对于SIM-卡盒终止的呼叫,接收者121可以是在本地电信网络122(所谓的网内)、在另一个本地电信网络或者甚至在固定电信网络中,或者可能在另一个(通常是附近)国家(网外)中的订阅者。呼叫仅在第一种(网内)情况下通过RBS 124。在所有其他(网外)情况下,呼叫离开本地电信网络122,以进一步传递给接收者121。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移动网络运营商B都没有对呼叫收取正确的终端费。而且,在网外情况下,移动网络运营商B在转发呼叫时可能会产生额外的费用。
面临SIM-卡盒欺诈的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大量收入损失充当用于SIM-卡盒检测技术的动力。已经提出了许多使移动网络运营商能够阻止用于SIM-卡盒欺诈的订阅的SIM-卡盒检测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未经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25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