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传输装置和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4997.8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4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裕;斋藤隆;五十岚真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威尔康 |
主分类号: | F28F3/08 | 分类号: | F28F3/08;F28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装置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热传输装置,在该热传输装置中,一流路蜿蜒从而使得两流路的间隔被保持为大致一定,因此,传热系数较高,其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或薄型化等。采用如下的热传输装置来解决上述课题,该热传输装置具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和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其能够获得满足下述[条件1]~[条件3]的截面(A)。[条件1]截面(A)是相对于第2流路成直角的截面。[条件2]第2流路的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且以在上下方向上构成层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对孔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层进行对比时,第2流路的孔在左右方向上未配置于相同位置。[条件3]在孔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层之间存在第1流路,第1流路以避开被从上下方向夹持的孔的层中的第2流路的孔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蜿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传输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在两流体间进行热交换来发挥功能的热传输装置,可列举出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空调等的室外机、室内机、散热器、反应器、燃料电池相关部件、喷墨用部件等。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图16所示的换热器。图16是以往的换热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16所示的换热器101是通过扩散接合而形成的,将在一主面形成有第1流体通路102的板和在一主面形成有沿与该第1流体通路102正交的方向形成的第2流体通路104的板重叠,并在真空中对它们进行加压和加热,由此接合成一体而形成换热器101,其中,进行热交换的两种不同的制冷剂在第1流体通路102和第2流体通路104中流通。在如此构成的换热器101中,在上下层叠的各板的第1流体通路102中流动的第1制冷剂和在第2流体通路104中流动的第2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另外,如图16所示,在换热器10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体通路102、104通常在其层叠方向上交替地组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5063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研究了两流体之间的传热系数的提高方法。
在此,示出图16中的a-a'线截面的一部分的概略图即图17。如图17所示,在对第1流体通路102中的处于与第2流体通路104最近的位置的点α和处于与第2流体通路104最远的位置的点β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在点α处,传热系数变高,在点β处,传热系数变低。此外,为了保持换热器的强度,点α与流体通路104之间的距离存在下限值。
因此,本发明人认为,若能够在保持流体通路102的点α与流体通路104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缩短流体通路102的点β与流体通路104之间的距离,则能够提高换热器整体的传热系数。并且认为,若能够使第1流体通路不为图17所示那样的直线的通路,而为图1所示那样的蜿蜒的流体流路,则能够实现这一点。
但是,在保持换热器整体的强度的同时,边实现低成本边将流体流路设为图1所示那样的复杂的流路构造是极为困难的。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
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传输装置,在该热传输装置中,一流路蜿蜒从而使得两流路的间隔较小且被保持为大致一定,因此传热系数较高,其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或薄型化等。另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低成本来制造这样的热传输装置即强度较高的热传输装置的方法。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潜心研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是以下的(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威尔康,未经株式会社威尔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49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实现自适应页面大小的转换后备缓冲器
- 下一篇:电梯诊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