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运行水循环系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95056.6 | 申请日: | 201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1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R·奥波里斯特;T·克努普费尔;D·克努普费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布拉马提克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6 | 代理人: | 刘卓然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运行 水循环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操作水循环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由进水管线(1)、回水管线(2)、连接进水管线(1)与回水管线(2)的分支管线(3)、连接进水管线(1)与回水管线(2)的温度控制单元(4)、消耗端(5)、阀门(6)、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60、61、62)和系统控制所组成的水循环系统;确定第一温度、第二温度和降低时间;检测水温;通过控制阀门(6)控制第一温度;在降低时间期间通过控制阀门(6)来控制第二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水循环系统的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运行管道约束的饮用水或非饮用水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用于水循环系统的操作方法,其中,必须将水温保持在预定温度之上或之下,以便不促进细菌的生长。细菌(例如铜绿假单胞菌或军团菌)的生长在20℃至50℃的温度范围内尤为有利。出于卫生的原因,即为了尽可能防止细菌滋生,因此水温不应保持在此范围内。为了舒适起见,即为了能够迅速达到足够高的混合温度,通常将热水温度保持在55℃。由于热水管道不能完全隔热,因此热量不断从管道释放到较凉的环境,通常每米8到10瓦。热水与环境之间的温差越大,管道的热损失就越大。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并因此节省能量,可以允许在夜间将热水温度降低。例如,温度可以降低10℃8小时。这方面的监管要求可能因国家/地区而异。顾名思义,晚上使用较少的热水或不使用热水时,温度最好降低。但是,经验表明,出于对细菌的恐惧或为了方便起见,很少或永远不会进行夜间关闭,以免长时间等待热水。因此,大多数热水循环系统没有利用节能的潜力。
以上也适用于冷水循环系统。因此,冷水应保持在20℃以下。由于不可能完全隔离冷水管道,因此管道会不断吸收较热环境中的热量。冷水与环境之间的温差越大,管道的吸热性就越大。为了将冷水系统中的水温始终保持在20℃以下,必须对其进行连续冷却,因此无法节省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操作饮用水或非饮用水系统的方法,该方法更加节能。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方法解决。该方法的其它实施方式由其它权利要求的特征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运行水循环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种水循环系统,该水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进水管线(feed line);至少一个回水管线(return line);至少一个分支管线(strand),其将进水管线连接到回水管线;至少一个温度控制单元,其将进水管线连接到回水管线,从而水能够根据从至少一个进水管线通过至少一个分支管线和至少一个回水管线回到该至少一个进水管线的流动方向来循环;至少一个消耗端(consumer),其沿着至少一个分支管线布置,并且其能够从循环系统中取出水;至少一个阀门,其能够改变循环系统中的水的流速;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其能够检测出管路部分中的水温;至少一个系统控制,其能够处理温度传感器的数据,并且其能够驱动至少一个阀门;
-定义第一温度,定义第二温度并定义降低时间;
-用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水温;
-通过用至少一个阀门设定第一流速来设定第一温度;
-在降低时间期间用至少一个阀门设定第二流速来设定第二温度。
通过降低系统中的水温,能够减少水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少水对环境的热损失。这样的方法允许在不降低舒适度的同时节省能量和水,同时满足严格的卫生要求。
例如,可以将热水循环系统的第一温度设定在50℃至60℃的范围内。在冷水循环系统中,第一温度可以设定在10℃至20℃的范围内。为此,温度控制单元(即锅炉或冷却系统)必须与阀门配合,从而达到规定的温度。阀门处的流速越高,水从锅炉到达消耗端的速度就越快。达到阀门处的第一温度所需的流速可以能够检索地存储在系统控件中。通常,此类阀门可用于将流速设定为最高每分钟1升、每分钟10升、最高每分钟30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布拉马提克股份公司,未经奥布拉马提克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50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