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隔音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97103.0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9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福井一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MT-Tec合同会社 |
主分类号: | G10K11/168 | 分类号: | G10K11/168;B60R13/08;G10K1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隔音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隔音材料,其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针对汽车中产生的500Hz至6400Hz的噪音发挥充分的隔音性能。本发明的汽车用隔音材料,其具备具有呈多列配置的筒状单元(20)的芯层(10)、在芯层的一表面设置的不透气树脂膜层(40)及其外侧设置的去耦层(30);芯层的一表面的单元端部以隔着一列的方式具有封闭面(21)及开放端(22),芯层的另一表面的单元端部在所述一表面的单元端部有封闭面的列上有开放端,在所述一个表面的单元端部有开放端的列上有封闭面,并且单元的内部空间通过开放端与外部连通;以芯层上设置的不透气树脂膜层的与芯层相反的表面处的声压P、声质点速度v以及去耦层的声阻抗Za来表示的(P/v)/Za的平均值在500Hz至6400Hz之间为2.8至1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隔音材料,更详细地说,涉及具有吸音性能的汽车用隔音材料。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结构,一般是在前方有发动机室、在后方有后备箱室且在其中间设置车厢的结构。在车厢中设置有诸如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后排座椅之类的座椅。另外,在车厢中,以覆盖汽车内装部件的外侧的方式设置有前隔板绝缘体、地毡、地垫、后备箱饰板以及后备箱地板,这些部件成形为与车身的形状或部件的设计相对应的凹凸状的形状。另外,在车身下的外装部件设置有前挡板内衬、后挡板内衬以及成形为控制空气流动的凹凸形状的底罩。这些部件的材料大多使用热塑性树脂,通过加热该材料利用该部件的形状的模具进行冲压成形,精加工成具有厚度不同的多个部分的凹凸形状的部件。
作为汽车开发的最近的动向,车内的安静性备受重视。作为传导到汽车内部的噪音,有来自车窗的噪音、来自轮胎的噪音、来自车身下方的噪音、来自发动机声音的噪音、来自电机声音的噪音等。噪音中特别是500Hz~4000Hz的频率被认为对驾驶员及同乘者来说是刺耳的。另外,在电动汽车方面,针对以往未曾感到刺耳的4000Hz~8000Hz的频率,由于没有发动机的缘故,也被认为对驾驶员及同乘者来说会是刺耳的。因此,要求汽车的内外装饰部件具有吸收该频率范围的噪音的功能。另一方面,降低燃耗也很重要,需要减轻汽车内外装饰部件的重量。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5-99402号公报中描述了一种吸音结构体,其具备第一吸音部和第二吸音部,该第一吸音部由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大致等于或略大于空气的声阻抗的材料所形成,并且该第二吸音部由声阻抗大于第一吸音部的声阻抗的材料所形成。在该公报中描述了如下内容:当吸音层的声阻抗与空气的声阻抗显著不同时,大部分入射声波会在吸音层与空气层的界面即所述吸音层的表面进行反射,但通过将与空气层构成界面的第一吸音层设定为上述声阻抗,会使大部分入射声波到达第二吸音层而不在第一吸音层表面上反射,并且使第一吸音层与第二吸音层之间的声阻抗的不连续性达到较低;因此,在第一吸音层和第二吸音层之间的界面处,能够使得一部分入射声波的因声阻抗差所引起的反射控制在最小限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94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汽车用隔音材料是通过使得空气与层之间、层间的声阻抗之差增大来对入射声波进行反射从而隔音。声阻抗因层结构不同而大有变化,例如纤维层相对较小而橡胶层则相对较大。因此,在隔音材料中使用橡胶层可提高隔音性,但会导致隔音材料的重量变高,并且在汽车应用上存在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隔音材料,其能够在确保高刚性的情况下实现汽车用隔音材料的轻量化并且针对汽车中产生的特别是频率为500Hz至6400Hz的噪音发挥充分的隔音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T-Tec合同会社,未经MT-Tec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71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