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风集尘装置及使用其的集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9303.X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6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朴贤设;沈俊穆;赵润行;吕贞九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4C9/00 | 分类号: | B04C9/00;B03C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李琳;陈英俊 |
地址: | 韩国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风 集尘 装置 使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风集尘装置及使用其的集尘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旋风集尘装置及使用其的集尘方法,该旋风集尘装置包括:集尘器,包含粉尘的气体被供给至集尘器的内部空间中,集尘器具有沿长度方向切割并形成在壁中的多个狭缝;集尘器壳体,集尘器被容纳在该集尘器壳体的内部,集尘器壳体被设置为与集尘器接触或间隔开;出口,以规定深度插入到集尘器中并与其连通以排出去除了粉尘的气体;电压施加单元,被设置用于在集尘器壳体中形成电场,通过根据旋流的离心力和惯性力,并通过根据施加的电场的电力,粉尘在集尘器的内壁中被捕集并被去除,或在穿过狭缝之后从集尘器壳体中被去除,与现有的旋风分离器相比具有更低的压力损失和更高的集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旋风集尘装置及使用该旋风集尘装置的集尘方法,该旋风集尘装置与现有的旋风分离器相比集尘效率得到改善并且压力损失较小。
背景技术
旋风集尘装置是一种气固、气液、液固分离装置。例如,在流体是气体的情况下,当在进入旋风分离器的气体中形成旋流时,离心力作用于漂浮在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并且通过离心力除去颗粒物。如图1所示,普通旋风集尘装置的结构具有如下结构,在底部配备有:储存罐130;与储存罐130一体形成并沿垂直方向安装的圆柱主体100;从主体100的上侧外壁向内沿切线方向水平形成的与主体100连通的气体入口110;以及在另一侧上设置在比气体入口更高的位置处用以排出气体的出口120。
用于去除气体中的颗粒物的集尘装置主要包括电动集尘器、集尘过滤器、洗涤器、旋风分离器等。在此,应当注意,颗粒物是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的概念,并且是从去除由气体中包含的固体颗粒形成的粉尘的角度描述的。旋风集尘装置由于其简单的结构特征而具有安装成本优势,但其集尘效率比电动集尘器或集尘过滤器低,并且当单独使用时,其压力损失约为50mmAq至150mmAq,低于袋式过滤器,但当在电动集尘装置或袋式过滤器的前端用作主要的集尘器时,压力损失很大,导致驱动成本增加。另外,当使用现有的旋风分离器去除高磨蚀性粉尘时,旋风分离器和管道容易磨损,导致性能可靠性劣化并且驱动稳定性低。为了解决磨损问题,具有用陶瓷耐磨材料涂覆旋风分离器的内壁的方法,这导致安装成本显著增加。
为了减少现有的旋风分离器的压力损失并克服磨损问题,韩国专利第1132320号公开了一种旋风集尘装置,该旋风集尘装置具有双重外壁结构以及在内部集尘器中的狭缝,一些进入的气体通过该狭缝。
图2是现有的使用具有狭缝的集尘器的旋风集尘装置应用于粉尘源时的概念图,图3是现有的使用具有狭缝的集尘器的旋风集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现有的使用具有狭缝的集尘器的旋风集尘装置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现有的使用具有狭缝的集尘器的旋风集尘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2至图5中所示的旋风集尘装置被设计为去除从粉尘源90产生的包含粉尘的气体中的粉尘,并且包括集尘器10、入口20、集尘器壳体30、出口40、旋转阀50、储存罐60、第一狭缝14和第二狭缝15。
集尘器10包括:具有均匀直径D1的一次(primary)集尘单元11;以及从一次集尘单元11的底部延伸的与一次集尘单元11连通并且具有沿向下方向逐渐减小的直径D2的二次(secondary)集尘单元12,并且入口20使包含粉尘的气体沿切线方向流向一次集尘单元11的一侧。另外,集尘器壳体30将集尘器10容纳在内部,使得集尘器壳体30和集尘器10彼此间隔开或彼此接触,并且出口40以规定深度被插入到集尘器壳体30和一次集尘单元11的一端中并与其连通,以排出去除了粉尘的气体。旋转阀50耦接到集尘器壳体30的另一端,并且储存罐60耦接到旋转阀50的一端,从而在集尘器壳体30中存储去除的粉尘。在一次集尘单元11的壁中沿长度方向切割出第一狭缝14,并且在二次集尘单元12的壁中沿长度方向切割出第二狭缝15。尽管图3和图4示出了在旋风分离器的长度方向上在相同位置处形成的第一狭缝14和第二狭缝15,但第一狭缝14和第二狭缝15的长度方向位置可以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未经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93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乘员姿势控制方法及乘员姿势控制装置
- 下一篇:磁性体检查装置和磁性体检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