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湿式电机的循环泵在审
申请号: | 201880100069.8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6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F·帕韦勒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尼得科盖普美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21/22 | 分类号: | H02K21/22;H02K5/10;H02K5/167;H02K9/19;H02K1/32;H02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桑传标 |
地址: | 德国莫贝***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电机 循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循环泵,包括:多部分式的壳体(1、2),限定用于泵送流体的通道,其中壳体(1、2)设有壳体底部(11)、壳体盖(2)、以及周边的壳体壁(12);泵用电机,具有设置在壳体中的定子(3)和绕转动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中的转子(5),其中转子(5)和定子(3)彼此同轴设置,转子(5)安装在中央,并且其中泵入口(30)设置在壳体的平坦侧且与转子(5)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泵出口(31)设置在壳体(1)上且与转轴轴线间隔布置,其中,定子(3)以设置在壳体(1、2)内部的方式,以在运行期间,泵送流体处于定子(3)与壳体的壳体底部(11)之间以及处于定子(3)与壳体的壳体上部(2)之间。
本发明涉及循环泵和具有循环泵的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方案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循环泵以及一种具有循环泵的冷却装置。
除了例如用于供暖设备或游泳池的大型和高功率的循环泵,由现有技术还已知较小的循环泵,这种循环泵例如用在用于计算机处理器的液体冷却装置中。这里已知不同的结构形式。
例如US 2008/0104992 A1记载了一种泵,该泵具有壳体、定子和设置在定子中的转子。转子作为内转子相对于定子设有更小的直径,这限制了泵的性能和效率。
由US 7,016,195 B2已知的泵构造成具有外转子的间隙护罩泵。该间隙护罩在定子和转子之间形成间距,由于这个间距限制了效率。这种结构形式要求转子中有较大比例的永磁材料。此外,定子设置成与泵送流体是分离的,因此不能有效冷地冷却定子。
由US 2004/0234399 A1已知一种泵,该泵构造成所谓的叶轮转子泵。定子和转子沿轴向方向并排设置。这里,通过轴向支承结构承受磁力,因此这种轴向支承结构必须复杂地构成。
由US 2005/0117298 A1已知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该文献公开了例如用于对处理器进行液体冷却的小型结构的循环泵不同的实施例。图46示出具有外转子的泵,外转子安装在中央且包围定子。这里定子集成在壳体部分中。由于这种定子紧凑地构成并且仅以其中的一个表面有限的部分通过间隙护罩与泵送流体进行导热接触,对定子的冷却受到限制。这因此还限制了电机可能的电力消耗。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泵,该循环泵在性能较高的同时设计更加紧凑。
因为在这种类型的用于泵送流体的循环泵中,定子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以使得在运行期间,泵送流体处于定子和壳体的壳体底部之间以及处于定子和壳体的壳体上部之间,定子的表面的特别大的部分上直接得到冷却并且因此可以以较大的功率运行。这特别是适用于以下情况,壳体底部与定子之间、以及壳体上部与定子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与用于泵送流体的连接管道相连通。
这里,当定子沿径向设置在转子的内部时,机械效率变得特别高。
泵入口和泵出口优选地与用于泵送流体的闭合回路连接。这里优选的是,所述泵送流体是惰性液体。
可以设定的是,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泵入口相对的壳体底部上设置用于泵用电机的电子控制器的驱动器壳体,所述电子控制器的结构形式优选地为ASIC(专用集成电路),所述控制器与定子电连接。所述电子控制器此时通过与所述壳体底部的热接触同样由泵送流体冷却。
所述转子的朝向所述泵入口的轴向端面上具有从所述转动轴线沿径向或螺旋状地向外延伸的表面结构,所述表面结构包括凸起的区域和凹陷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改进了所述转子的流体动力学作用。
优选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流体动力学的支承装置上,并且优选地,所述流体动力学的支承装置通过泵送流体润滑。通过所述支承装置,所述泵是非常安静的并且使用寿命较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尼得科盖普美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尼得科盖普美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1000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