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100102.7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7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赤岩良太;谷岛诚;尾中洋次;上村教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4F1/0068;F24F1/14;F28D1/053;F28F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朱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制冷 循环 装置 | ||
热交换器具有上下配置的第一热交换部及第二热交换部,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部中流动后,在第二热交换部中流动。将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二热交换部连通的中间集管部使在第一热交换部的上风侧的第一传热管组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向第二热交换部的下风侧的第四传热管组流动。另外,中间集管部使在第一热交换部的下风侧的第二传热管组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流入第二热交换部的上风侧的第三传热管组或下风侧的第四传热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在传热管内通过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作为汽车空调用的热交换器,有如下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备上下水平地对置的一对集管、与这些集管保持一定的间隔地平行连通并连接的多根扁平传热管、以及紧贴地介入扁平传热管彼此的间隙的波纹翅片。该热交换器组装于制冷循环装置来进行使用,使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制冷剂相对于多根扁平传热管同时并联流通,作为小型轻量且能够发挥高性能的部件,用于冷凝器。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交换器具备在风的通风方向上配置成两列的上风热交换器和下风热交换器。在该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制冷剂成为经由上风热交换器通过下风热交换器的流动。具体而言,流入上风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热交换器内分支为多个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以下降的流动通过。通过所述上风侧热交换器的各制冷剂合流并向下风侧热交换器输送。输送到下风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所述下风侧热交换器内再次分支为多个部分,并以与重力相向的上升的流动通过。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通过在该制冷剂流动中,使全部的制冷剂在上风侧和下风侧通过相等的长度的流路,从而使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交换均匀化而实现热交换器的高效率化。
而且,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上风侧热交换器及下风侧热交换器中的任一方都二分割为一部分的扁平传热管组和另一部分的扁平传热管组而形成两个芯(core)部。也就是说,上风侧热交换器分为第一芯部和第二芯部,下风侧热交换器分为第三芯部和第四芯部。并且,设为将第一芯部和第三芯部串联连接并将第二芯部和第四芯部串联连接的流路。通过该结构,专利文献1的技术实现了由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导致的热交换器性能的下降的抑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53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相反,产生以下问题。高温的气体制冷剂首先流入下风侧热交换器,在下风侧热交换器中一边下降,一边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从气体单相相变为气液二相的制冷剂。通过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在上风侧热交换器中成为与重力相向地上升的流动。这样,由于在上风侧热交换器中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成为上升流,所以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无法在上风侧热交换器内上升,会滞留于设置在上风侧热交换器的下端部的集管内。在该情况下,作为结果,需要增加向制冷循环填充的制冷剂量。
另外,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具有多列热交换部且在各热交换部中制冷剂并联流通的热交换器中,要求使各制冷剂流动彼此的热交换平衡均匀化而实现热交换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各制冷剂流动彼此的热交换平衡,并且使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热交换器内液化的制冷剂排出而不滞留在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1001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疗信息处理装置
- 下一篇:显示终端、显示控制系统以及显示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