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传感器和载药囊为一体的生物兼容微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02432.9 | 申请日: | 2019-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0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李燕;甘树杰;汤敬东;冯弈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215 | 分类号: | A61B5/0215;A61M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地址: | 20008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囊 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上下两侧 微型装置 血流压力 兼容 血栓 触杆 肝素 缓释 抗栓 聚合物包裹 生物兼容性 缓慢释放 目标血管 实时监测 实时预警 血栓形成 固定钩 管壁 后段 植入 相通 检测 表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传感器和载药囊为一体的生物兼容微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兼容微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被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合物包裹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载药囊;所述的载药囊前段上下两侧设有传感器柔性触杆;所述的载药囊中部上下两侧设有管壁固定钩;所述的载药囊后段上下两侧设有肝素缓释通道;所述的传感器柔性触杆与压力传感器本体相连;所述的肝素缓释通道与载药囊相通。其优点表现在:方便植入目标血管段,通过术中、后血流压力的实时监测,根据血流压力的变化,对血栓形成实施实时预警,通过在易形成血栓处置入的系统,在血栓易形成期,通过对血流压力的检测,实现抗栓药物的缓慢释放,达到抗栓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集传感器和载药囊为一体的生物兼容微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的发病率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都呈逐年升高的状态。据文献报道,ASO的截肢率为15.3%,死亡率为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对重症ASO的治疗方法包括了传统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然而,无论是传统手术还是血管腔内治疗,术后高并发症率成为制约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国外文献报道,ASO外科治疗后,血管腔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7%和5%,是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因而,能否解决ASO术后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将成为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对于术后抗栓,主要采用的方式为全身抗凝药物的使用或通过介入的方式局部给药。血管内局部血流压力变化是判断血栓形成重要依据,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血液改变、血管受损和血流淤滞。而血流速度变慢和淤滞更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当手术后血管形态等原因导致血流紊乱造成涡流时,使得血细胞在涡流内滞留时间长,将促进血栓形成。根据血栓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分析及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表明,血栓会对靶向血流循环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造成严重影响,血液流经血栓段时压强降低、流速和壁面剪切力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加,血流会出现:速度减缓、压力梯度减小、壁面剪切力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会导致对靶向血流循环系统的供血能力下降,在血栓的周围和相应血管内形成新血栓的可能性增加。近年来,易栓处定位药物持续抗栓的优越性已得到共识,在第9版ACCP临床实践指南中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栓治疗,推荐低分子量肝素来治疗和预防血栓(推荐级别:1B级),并建议抗凝药物的使用总疗程至少为3个月,优于较短的治疗时间(推荐级别:2C级)。同时,大量文献表明局部溶栓的疗效优于全身溶栓。易栓处定位药物持续抗栓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药物的缓释是将药物活性分子与高分子载体结合(或复合、包囊)后,投施到生物活性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控制方式,药物活性分子再以适当的浓度和持续时间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目的。按其生物降解性能的不同又可分为生物降解型和非生物降解型两类。药物在聚合物载体中的扩散可以通过两个基本途径:(1)直接通过聚合物非晶区;(2)通过聚合物内部的孔隙进行扩散。目前全身给药或介入给药的缺点主要为药物剂量大,容易出现血等副作用。无法实时检测动脉局部压力,药物投放不及时。
近年基于MEMS(Micro-Electronic-Mechanic-System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微型压力传感器逐渐在临床医学获得应用。MEMS压力传感器是利用单晶硅材料的压阻效应和集成电路技术制成的传感器。圆形硅膜片四周用圆硅环固定,膜片一段与被测压力系统相连,另一侧设置为真空或一个大气作为参考。在受到压力的作用后,利用集成电路工艺方法扩散上四个阻值相等的P型电阻的电阻率发生变化,通过电桥测量电路就可得到正比于压力变化的电信号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24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