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野生马桑菌的人工移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03049.5 | 申请日: | 2019-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8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凤冈县楠竹种植基地;张志超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遵义科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5 | 代理人: | 王妙德 |
地址: | 5642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桑 移栽 菌棒 菌种 工厂化栽培 菌丝 生态保护 培养基 规模化 大棚 脱袋 制备 备用 配制 接种 厂房 培植 填补 保存 配套 | ||
1.一种野生马桑菌的人工移栽方法,取备用的马桑菌菌种,其特征在于配制人工菌棒培养基和制备人工菌棒,将经接种、菌丝培植的马桑菌人工菌棒脱袋后分别移栽于林下、大棚、厂房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杂木屑70–80份、麸皮或米糠15–20份、玉米粉5–10份、蔗糖1–2份、生石灰1–2份,经混匀配制成人工菌棒培养基,其含水量控制为60–65%、PH值控制为7–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宽叶杂木边脚料粉碎成5–15mm的木屑,将其用清水浸泡、过滤后与麸皮或米糠、玉米粉、蔗糖、生石灰混匀配制成人工菌棒培养基,再通过装袋机将其装入低压聚乙烯塑料菌袋内,经紧实、封口制备成人工菌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制备的人工菌棒置于灭菌灶池内,并用塑料薄膜遮盖封闭、压实,再经食用菌锅炉蒸气至100℃,保持16-24小时灭菌,待冷却后置于经消毒的接种室或封闭的塑料大棚内,再经臭氧或在必清仕菇保消毒室内进行至少2小时的空气灭菌,即可用于接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75%的酒精擦洗人工菌棒长端的接种面,并在人工菌棒长端面按相同间距至少打上三个圆孔,孔深至少2cm,孔径至少1.5cm,将备用的野生马桑菌菌种放入圆孔内并密封完成接种,即制备成马桑菌人工菌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制备的马桑菌人工菌棒套入塑料袋内,扎紧的接种口面朝上堆放于18-26℃的菌丝暗光培养的培养室或大棚内,夏季摆放2-3层,冬季摆放7-8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堆放于培养室或大棚内的马桑菌人工菌棒,按每7-10日翻包检查一次,当菌丝生长至80%左右时,用小木板钉钯拍打菌丝生长部位,使其透气、增氧,促进菌丝生长至转色出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野生马桑菌人工移栽于林下时,将马桑菌人工菌棒脱袋后,摆放于树木、果林、高植被植物下,按每7-10cm间距摆放一棵,菌棒排行间设置喷水装置,每日早、晚向菌棒喷水5-10分钟,促使菌棒、菌丝分化子实体幼蕾生长,或在林间空地兴建土厢,土厢两端打桩,在离地面高25-30cm处设置绳索或竹杆,在绳索或竹杆的长端按每2m处打一固定桩,菌棒排行间设置喷水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野生马桑菌人工移栽于大棚时,在大田或空地上兴建遮荫大棚,厢长等同棚长,厢宽50-60cm,厢距30–50cm,在厢长两端打桩,离地面高25-30cm处设置绳索或竹杆,在绳索或竹杆的长端按每2m处打一固定桩,菌棒排行间设置喷水装置,将马桑菌人工菌棒脱袋后,摆放于绳索或竹杆上至出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野生马桑菌人工移栽于厂房内时,在厂房内建高160-170cm、宽40-70cm的四层立体菌棒出菇架,层架空间25-30cm,立架上方按每2m安装照明灯一盏,墙壁四周及出菇架之间的上方设置喷水装置,菌棒上架前对厂房场地出菇架用消毒液局部消毒,再将马桑菌人工菌棒脱袋后,摆放于出菇架上至出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凤冈县楠竹种植基地;张志超,未经凤冈县楠竹种植基地;张志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304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多孔材料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雷丸子实体的人工诱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