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酶联核酸适配体微孔板光学分析小分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14630.7 | 申请日: | 201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9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赵强;李亚飘;孙琳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21/76;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白艳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酸适配体 小分子 微孔板 光学分析 互补核酸链 待测样品 互补核酸 短链 酶联 杂交 酶催化底物 催化反应 检测信号 快速检测 信号变化 信号检测 高通量 固相基 酶标记 酶标仪 种检测 自动化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联核酸适配体微孔板光学分析小分子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待测样品中目标小分子的光学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待测样品与固定于微孔板上的短链互补核酸竞争性地与酶标记的核酸适配体结合,再加入所述酶催化底物进行催化反应,产生检测信号,根据信号变化实现对目标小分子的检测;所述短链互补核酸与所述核酸适配体互补。本方法利用了核酸适配体可以和互补核酸链杂交的特性,目标小分子存在时,核酸适配体与目标小分子,不再与互补核酸链杂交。方法采用微孔板作为固相基底,利用酶标仪进行信号检测,便于快速检测多个样品,具有高通量,易实现自动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酶联核酸适配体微孔板光学分析小分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从寡聚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得到的能够与靶分子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结合的单链DNA或RNA。在特异性识别功能上,核酸适配体能够与传统的抗体相媲美。同时在生物传感方面,核酸适配体具有一些抗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核酸适配体能够通过低成本的化学合成进行大量制备,很容易在核酸适配体上引入各种功能基团。它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便于长期储存和运输。因此,在对靶分子的分析检测中,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传感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核酸适配体的目标分子涵盖了小分子、蛋白质、细胞等。其中不少小分子目标物在新陈代谢、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基础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利用适配体检测小分子目标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很多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已经被成功筛选得到。利用适配体检测小分子的常见方法包括荧光法、电化学方法、比色法、色谱法、酶分子标记等。目前基于酶联核酸适配体检测小分子的常用方法是将目标分子修饰到微孔板等固相基底表面,酶标记的适配体与基底表面的分子结合,利用酶催化反应产生信号,溶液中待测小分子与固相基底上的小分子竞争性与酶标记的适配体结合,随着待测分子的增加,检测信号下降。另外一种常见的策略是将酶分子标记到小分子上,核酸适配体修饰到微孔板等固相基底上,待测小分子和酶标记小分子竞争性地与固相基底上的核酸适配体结合,利用酶催化反应产生信号,随着待测分子的增加,检测信号下降。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利用小分子的偶联物,或者需要将小分子修饰到固相基底上等。制备小分子和酶分子的偶联物或者将小分子修饰到固相基底上具有挑战,比较困难,过程较繁琐费时,因而相关的方法存在局限。另外,小分子可利用的官能团较少,不利于进行标记或固定,而且带有酶标记的小分子或者固定在基底表面的小分子,可能影响小分子与核酸适配体的结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小分子偶联到蛋白质、酶分子、或固相基质上带来的困难,本发明采用利用了核酸适配体可以和互补核酸链杂交的特性进行检测目标小分子。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酶标记的识别目标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和短链互补核酸修饰微孔板检测目标小分子的光学分析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酶标记的识别目标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与待测样品加入短链互补核酸修饰微孔板中反应,然后洗涤微孔板;
所述短链互补核酸的序列与所述酶标记的识别目标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的核酸序列全部或部分互补;
b)向a)处理后的微孔板中加入所述酶的底物进行酶反应,产生检测信号,根据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检测目标小分子。
上述方法中,在所述将酶标记的识别目标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和待测样品加入短链互补核酸修饰微孔板中反应前,还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酶标记的识别目标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和待测样品混合温育。
上述方法中,所述短链互补核酸修饰微孔板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生物素标记的短链互补核酸通过包被在微孔板上的链霉亲和素固定在所述微孔板,得到短链互补核酸修饰微孔板。
上述方法中,所述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46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