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增力加载缸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16463.X | 申请日: | 201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9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欣科;赵锐;王世超;赵忠辉;崔述凯;沙宝银;王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1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杆 缸体 第一端 加载缸 液压腔 避让开口 加载力 增力 密封滑动连接 液压技术领域 可滑动密封 复合 配合设置 内侧壁 外侧壁 伸入 密封 伸出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增力加载缸,涉及液压技术领域,不改变加载缸的外形尺寸,可增大加载力。该加载缸包括缸体和与缸体配合的第一活塞杆,缸体的第一端密封,第一活塞杆可由缸体的第二端伸出或伸入,第一活塞杆的第一端与缸体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液压腔,第一活塞杆内部具有第二液压腔,且第二液压腔朝向缸体的第一端具有避让开口,第二液压腔内配合设置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朝向缸体的第一端,第二活塞杆与避让开口可滑动密封连接,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与第一活塞杆的内侧壁密封滑动连接。本发明用于提供加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力加载缸。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煤矿综采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发展,大型煤矿对液压支架支撑工作阻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目前,最大的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已达到26000kN(力的单位,千牛),支撑高度8800mm(长度单位,毫米),与之配套的立柱缸径达到600mm(毫米)。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矿用产品下井使用前需要经过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取得安全标志证书后方可下井使用。
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加载缸,对液压支架立柱进行加载试验,如图1所示,包括缸体01和与缸体配合的第一活塞杆02,缸体01的第一端密封,第一活塞杆02可由缸体01的第二端伸出或伸入,高压液体由进油口03进入缸体01,对第一活塞杆02产生向上的作用力,由此提供加载力。
由于加载力至少达到被试立柱额定载荷的两倍,加载缸缸径通常达到1000mm(毫米)以上方能满足使用要求。依照现有技术,使用大缸径加载缸,其加工难度大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使用较小缸径加载缸,其额定作用力不足,无法满足加载力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增力加载缸,能够解决液压支架立柱加载试验时加载缸额定作用力不足的技术难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增力加载缸,包括缸体和与所述缸体配合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缸体的第一端密封,所述第一活塞杆可由所述缸体的第二端伸出或伸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活塞杆内部具有第二液压腔,且所述第二液压腔朝向缸体的第一端具有避让开口,所述第二液压腔内配合设置有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缸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活塞杆与所述避让开口可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内侧壁密封滑动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合增力加载缸,为了增大加载缸的加载力,第一活塞杆的第一端与缸体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液压腔,第一活塞杆内部具有第二液压腔,且第二液压腔朝向缸体的第一端具有避让开口,第二液压腔内配合设置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朝向缸体的第一端,第二活塞杆与避让开口可滑动密封连接,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与第一活塞杆的内侧壁密封滑动连接。当高压液体进入缸体和第一活塞杆内部的第二液压腔,在缸体内,高压液体对第一活塞杆的第一端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在第一活塞杆的第二液压腔内,第二活塞杆同时受到向下的重力和高压液体向下的压力,因此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与缸体的第一端接触,第二活塞杆保持静止。高压液体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活塞杆静止不动,高压液体对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产生向上的作用力。相比现有技术增加了高压液体对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向上的作用力,与高压液体对第一活塞杆的第一端向上的作用力叠加,既不改变加载缸外形尺寸,明显增大了加载缸的加载力,从而解决液压支架立柱加载试验时加载缸额定作用力不足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加载缸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64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