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控制器冷却故障检测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17138.5 | 申请日: | 201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31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夏铸亮;黄慈梅;杨康;叶健豪;梁灵威;刘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G01K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蔡光仟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控制器 冷却 故障 检测 系统 及其 方法 | ||
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故障检测系统,包括冷却系统、IGBT模块和控制器,冷却系统包括用于为IGBT模块提供冷却水的冷却管路,冷却管路经过IGBT模块;IGBT模块包括IGBT开关管和用于检测IGBT模块温度的三个热敏电阻,各热敏电阻沿着IGBT模块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控制器控制IGBT开关管的开通和断开,控制器可以通过热敏电阻采集IGBT模块三个位置的温度,控制器判断各热敏电阻检测到的IGBT模块实际温度是否符合IGBT模块正常工作时的温度分布规律,当实际温度分布规律不符合正常温度分布规律时,判断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其不需要增加温度检测装置,直接根据IGBT模块内置的三个热敏电阻检测到的温度规律来判断冷却系统故障。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故障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控制器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故障检测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转动惯量低、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性能运动控制的应用场合。近年来电动汽车发展非常迅速,而永磁同步电机由于以上优点而在这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全世界对能源问题的日益重视,电机控制器往高效率、高控制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对于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而言,可靠运行是第一位的。要提高电机控制器的可靠性,对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的故障进行识别是非常必要的。现有识别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故障的方法一般采用在冷却液中加入流量计的方式,或在整车回路中设置多个温度测量点,将多个温度值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冷却系统故障。但是,这些方法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故障检测系统,不需要增加温度检测装置,直接根据IGBT模块的热敏电阻检测到的温度规律来判断冷却系统故障。
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故障检测系统,包括冷却系统、IGBT模块和控制器,冷却系统包括用于为IGBT模块提供冷却水的冷却管路,冷却管路经过IGBT模块;IGBT模块包括IGBT开关管和用于检测IGBT模块温度的三个热敏电阻,各热敏电阻沿着IGBT模块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控制器控制IGBT开关管的开通和断开,控制器可以通过热敏电阻采集IGBT模块三个位置的温度,控制器判断各热敏电阻检测到的IGBT模块实际温度是否符合IGBT模块正常工作时的温度分布规律,当实际温度分布规律不符合正常温度分布规律时,判断冷却系统出现故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三个热敏电阻分别为第一热敏电阻、第二热敏电阻和第三热敏电阻,所述第一热敏电阻、所述第二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三热敏电阻的沿着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热敏电阻检测所述IGBT模块的温度为第一实际温度,所述第二热敏电阻检测所述IGBT模块的温度为第二实际温度,所述第三热敏电阻检测所述IGBT模块的温度为第三实际温度,比较所述第一实际温度、所述第二实际温度和所述第三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差值,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差值控制IGBT模块降功率或关管操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器存储有一级降功率阈值、二级降功率阈值和关管阈值,当所述第三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一级降功率阈值,或者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一级降功率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IGBT模块执行一级降功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二级降功率阈值,或者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二级降功率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IGBT模块执行二级降功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关管阈值,或者所述第二实际温度与所述第一实际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关管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IGBT模块执行关管操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冷却故障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71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品识别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
- 下一篇:基于海绵城市的下沉广场水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