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17149.3 | 申请日: | 201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5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叶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诸暨凯昂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14 | 分类号: | B25B27/14 |
代理公司: | 丽水创智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8 | 代理人: | 闫晓红 |
地址: | 311800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断裂 取出 工装 | ||
一种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涉及一种残余管的取出装置,工字形板的旋拧插板(3)下部设有下凸出(5),两连接片(6)的内端铰接连接在下凸出上,所述两连接片的外端分别与两弧形板(15)的内弧面(19)中下部铰接连接,在两弧形板的内弧面上部设有配合工字形板旋拧插板的旋拧槽,所述两弧形板的外弧面(14)下部分别设有弧形凸出板(16),在两弧形板的上端面分别设有两螺杆(13),在每一螺杆上分别设有锁块(10)和螺母(8);本发明通过两弧形板的弧形凸出板和四个锁块分别卡住断裂残余管的内外两端,由旋拧头杆的旋拧便可轻松取出断裂残余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残余管的取出装置,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
【背景技术】
管道是各种液体的主要输送载体,在化工企业,民用供水、供气、供暖等都是采用钢管,连接部分大都利用螺纹承接连接,由于管网存在着管材种类混杂,并且很多管材长期超负荷运行、老化严重、质量较差、施工技术落后或年久失修等问题,使得一些部位漏失严重;对于检修时发现的跑冒滴漏的处理是更换问题部位,然而一些部位在拆卸时出现端部断裂,也就是连接部位的管道连接端内螺纹处的断裂残余管无法取出,现有的方式是将整根的管道全部更换,这样的施工成本和作业工时会大幅度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通过两弧形板的弧形凸出板和四个锁块分别卡住断裂残余管的内外两端,由旋拧头杆的旋拧便可轻松取出断裂残余管。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包括工字形板、连接片、弧形板、螺杆、锁块和螺母,工字形板的旋拧插板下部设有下凸出,两连接片的内端铰接连接在下凸出上,所述两连接片的外端分别与两弧形板的内弧面中下部铰接连接,在两弧形板的内弧面上部设有配合工字形板旋拧插板的旋拧槽,所述两弧形板的外弧面下部分别设有弧形凸出板,在两弧形板的上端面分别设有两螺杆,在每一螺杆的下部穿在锁块的光孔内,所述锁块外侧面上设有凸起块,每一螺杆的锁块上部分别设有螺母。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所述工字形板包括旋拧头杆、连接板、旋拧插板和下凸出,旋拧插板的下部面中部设有下凸出,旋拧插板的上部面中部与连接板下端固定连接,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旋拧头杆的下部面中部,旋拧头杆的两端形成旋拧手柄。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下凸出由前部板和后部板构成,在前部板和后部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对应的轴孔A,两连接片的内端处于前部板和后部板之间形成的卡槽中,两根轴分别将两连接片内端的轴孔B以及前部板和后部板两侧的轴孔A串联获取连接片内端的与下凸出的铰接连接。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在两弧形板的内弧面中部分别设有双卡板,两连接片的外端处于两双卡板之间的下部,另两根轴分别将两连接片外端的轴孔B以及两双卡板下部的轴孔C串联获取两连接片外端的与两弧形板的内弧面中下部的铰接连接;两双卡板的上部形成所述旋拧槽。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所述两双卡板的上部形成的所述旋拧槽的槽底部分别设有深凹陷。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在四根螺杆的任意一至三根的锁块与螺母之间设有套管。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所述锁块的外侧面下部设有凸起块。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锁块的凸起块下部设置为V形底面。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所述工字形板、连接片和锁块为金属铜、铝合金或不锈钢制作。
所述的管道内的断裂管取出工装,所述弧形板和螺杆为不锈钢制作。
通过上述公开内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诸暨凯昂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诸暨凯昂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71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拔销器
- 下一篇:一种薄片安装系统、安装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