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和差波束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17936.8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9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徐艳红;叶竹辉;王安义;郭苹;贺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282 | 分类号: | G01S7/282 |
代理公司: | 西安睿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18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54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波束 形成 方法 | ||
1.一种和差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值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理想情况下相控阵雷达的差波束,计算理想情况下的差波束零点的集合,并根据所述差波束零点的集合计算理想情况下的零点约束协方差矩阵;
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1.1)获取理想情况下相控阵雷达的差波束其中w△-ideal为理想情况下差波束的权矢量,阶数为2M×1,上标H表示共轭转置操作,a(θ)为所述相控阵雷达的导向矢量,阶数为2M×1;l△为用来降低差波束旁瓣电平的锥削权矢量,阶数为2M×1;⊙为哈达马积,2M为相控阵雷达的阵元个数;
(1.2)计算理想情况下差波束的初始零点的集合n=1,2,…N,N为初始零点的个数,将所述初始零点存储在初始零点列矢量中,其中,θinitial的维度为N×1,η为雷达天线的辐射场强;
(1.3)定义角度维采样间隔△θ,去除所述初始零点列矢量中的第一个元素形成去除所述初始零点列矢量中的第N个元素形成令找出所述中大于所述角度维采样间隔△θ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在所述中的序号从小到大排列后存储在列矢量Bd中;Bd(q)为所述列矢量Bd的第q个元素;q=1,2,…,P;
(1.4)将所述θinitial中的元素分为P+1组,第1组元素构成的集合为第m组中的元素构成的集合为第P+1组的元素构成的集合为并去除其中的第组,计算其余P组的平均值,利用所得的P个平均值构成所述理想情况下差波束零点的集合{θ1,θ2,…,θP},θ1,θ2…θP;其中,m=2,3,…,P;
(1.5)利用所述理想情况下的差波束零点集合中的所有零点,计算理想情况下的零点约束协方差矩阵R,
其中,R的阶数为2M×2M,θp为所述理想情况下差波束的零点集合中的第p个零点;p∈{1,2,…,P},a(θp)为第p个零点的阵列导向矢量,阶数为2M×1;
步骤2,构建相控阵雷达的阵列误差矢量模型;
步骤3,利用所述零点约束协方差矩阵和所述阵列误差矢量,计算所述零点约束协方差矩阵的零点约束协方差均值矩阵;
步骤4,构建锥削矩阵,并利用所述锥削矩阵对所述零点约束协方差均值矩阵进行锥削处理,得到锥削处理后的零点约束协方差均值矩阵;
步骤5,利用锥削处理后的零点约束协方差均值矩阵,根据目标优化准则,构建低旁瓣零点对齐和波束约束优化模型和低旁瓣零点对齐差波束约束优化模型;所述优化准则为所述相控阵雷达的阵列能够在满足期望目标导向无失真响应的条件下,从期望零点处辐射出的能量最小;
步骤6,求解所述低旁瓣零点对齐和波束约束优化模型,得到和波束形成最优权矢量,利用所述和波束形成最优权矢量,计算低旁瓣零点对齐和波束;求解所述低旁瓣零点对齐差波束约束优化模型,得到差波束形成最优权矢量,利用所述差波束形成最优权矢量,计算低旁瓣零点对齐差波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793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波束控制板卡
- 下一篇:雷达脉冲调制样式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