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非接触式电场测量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18847.5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4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曾嵘;庄池杰;王涉;余占清;耿屹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胡玉章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场测量 非接触式 故障定位 行波 非接触式测量设备 输电线路故障定位 安装方便 故障时刻 故障点 监测点 波速 判定 测量 | ||
1.一种基于非接触式电场测量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测线路的一端或两端安装有非接触式电场测量设备,使用所述非接触式电场测量设备测得电场行波信号用于故障定位。
2.一种基于非接触式电场测量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测线路的一端安装有非接触式电场测量设备并作为监测点,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故障时刻的判定,包括:
步骤1.1,使用所述非接触式电场测量设备分别监测三相线路周围暂态电场波形Ea、Eb、Ec;
步骤1.2,选取幅值变化最大的暂态电场波形作为待分析暂态波形Ek;检测其中第一个由平稳波形突变为振荡波形的时刻tf1,作为监测点处的首次暂态信号起始时刻,检测其中第二个由较平稳波形突变为振荡波形的时刻tf2,作为反射回来的第二次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f2;
步骤2,当待测线路发生故障时,重复步骤1,确定监测点处测得的首次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f1和反射回来的第二次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f2,则故障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d1为:d1=v(tf2-tf1)/2,完成故障的定位,其中v为待测线路上暂态电场波形的传输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非接触式电场测量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利用线路重合闸工况计算待测线路上暂态电场波形的传输速度v:重复步骤1,确定监测点处测得的首次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c1和反射回来的第二次暂态信号的起始时刻tc2,所述暂态电场波形的传输速度为:v=2L/(tc2-tc1),其中L为待测线路全长。
4.一种基于非接触式电场测量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测线路的两端均安装有非接触式电场测量设备且所述待测线路的两端分别作为M监测点和N监测点,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故障时刻的判定,包括:
步骤1.1,使用所述非接触式电场测量设备分别监测三相线路周围暂态电场波形Ea、Eb、Ec;
步骤1.2,选取幅值变化最大的暂态电场波形作为待分析暂态波形Ek;检测其中第一个由平稳波形突变为振荡波形的时刻tf,作为监测点处的暂态信号起始时刻;
步骤2,当待测线路发生故障时,重复步骤1,确定待测线路两端M监测点处测得的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mf和N监测点处测得的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nf,则故障点与M监测点之间的距离d2为:
从而完成故障的定位,其中v为待测线路上暂态电场波形的传输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非接触式电场测量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利用仿真软件或线路重合闸工况计算待测线路上暂态电场波形的传输速度v:重复步骤1,确定分别位于待测线路两端的M监测点处测得的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c1和N监测点处测得的暂态信号起始时刻tc2,所述暂态电场波形的传输速度为:v=L/(tc2-tc1),其中L为待测线路全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884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