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纹识别装置及指纹识别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19420.7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6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俞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李小波;刘芳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识别 装置 面板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及指纹识别面板,涉及指纹识别技术,能够解决现有光学指纹模组对屏体厚度要求较高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压变层、传感接收层及指纹识别模块;其中,所述压变层由具有弹性且能够导电的材料制成;所述传感接收层与所述压变层相对设置且所述传感接收层与所述压变层之间具有压变间隙,所述压变间隙用于容纳所述压变层在受到按压时往所述传感接收层方向的变形;所述传感接收层以及所述压变层与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压变层受到按压时的变形确定传感接收层和所述压变层之间的电场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纹识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及指纹识别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为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指纹识别功能在手机等智能终端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比如用于智能终端解锁以及移动支付等,这在保护了用户信息安全的同时,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智能终端屏体的背面也即背离用户的表面设置光学指纹模组,屏体中的有机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过手指指纹的波峰波谷的不同能量反射后,被屏体背面的光学指纹模组接收,并通过波峰波谷的能量差异,分辩出波峰波谷而形成指纹图像,最终通过算法实现屏体指纹识别功能。
然而,由于屏体中的有机发光单元发射的光强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有机发光单元发射的光可穿透的厚度一般较小,因此对屏体的厚度要求较高,且光学指纹识别的设置对屏体中的像素分布也有影响,不利于实现屏体的高分辨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及指纹识别面板,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一些问题。
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包括:压变层、传感接收层及指纹识别模块;其中,所述压变层由具有弹性且能够导电的材料制成;所述传感接收层与所述压变层相对设置且所述传感接收层与所述压变层之间具有压变间隙,所述压变间隙用于容纳所述压变层在受到按压时往所述传感接收层方向的变形;所述传感接收层以及所述压变层与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压变层受到按压时的变形确定传感接收层和所述压变层之间的电场分布。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压变层由石墨烯气凝胶制成,以使压变层具有良好的弹性及灵敏性,能够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性,且使得指纹识别装置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传感接收层具有朝向所述压变层的第一表面;所述压变层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内,以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压变层与所述传感接收层之间的初始压变间隙大于指纹中指纹峰与指纹谷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免压变层与传感接收层接触,保证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传感接收层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采集单元,各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各自对应区域的电信号,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多个所述采集单元的电信号确定所述传感接收层和所述压变层之间的所述电场分布,以保证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压变层和所述传感接收层之间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连接部,所述压变间隙位于所述连接部、所述压变层以及所述传感接收层围成的区域内。如此,既能实现对传感接收层的固定,又能保证压变层与传感接收层之间的压变间隙。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设置在靠近所述压变层的边缘位置,且所述连接部形成闭合的环形,以免连接部干涉压变层的形变,保证指纹识别的准确性,此外,还能够保证连接部的支撑可靠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压变层粘接,以简化装配工艺并保证连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传感接收层粘接,以简化装配工艺并保证连接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94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