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纹识别面板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19433.4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3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丁伟;陈心全;王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李小波;刘芳 |
地址: | 21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感应 指纹识别 基底 信号传输端 电源走线 非显示区 粘贴 光学指纹模组 指纹识别技术 表面设置 基底表面 电连接 缓冲层 显示区 良率 屏体 背面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面板,涉及指纹识别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将光学指纹模组粘贴在屏体背面时存在的粘贴工艺复杂及良率损失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指纹识别面板,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信号传输端;所述基底表面设置有指纹感应器件以及电源走线,所述电源走线将所述指纹感应器件与信号传输端电连接;所述基底及指纹感应器件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纹识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光学屏下指纹广泛应用于全面屏。具体地,通过在智能终端屏体的背面也即背离用户的表面设置光学指纹模组,屏体中的有机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过手指指纹的波峰波谷的不同能量反射后,被屏体背面的光学指纹模组接收,并通过波峰波谷的能量差异,分辩出波峰波谷而形成指纹图像,最终通过算法实现屏体指纹识别功能。
然而,现有技术中,光学指纹模组通常通过光学胶粘接在屏体的背面,在贴合过程中需要裁切、压合、遮光处理等工序,导致贴合工艺比较复杂,耗时较长,且贴合良率也有一定的损失。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面板,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一些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面板,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信号传输端;所述基底表面设置有指纹感应器件以及电源走线,所述电源走线将所述指纹感应器件与信号传输端电连接;所述基底的表面还设置有缓冲层,且所述指纹感应器件嵌设在所述缓冲层中。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指纹感应器件包括设置在基底表面的CMOS层,以及设置在所述CMOS层背离基板的表面的红外滤光膜。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传输端连接有芯片封装件,所述芯片封装件中设置有像素单元驱动IC,所述像素单元驱动IC用于驱动设置在显示区的像素单元。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封装件连接有印制电路板,所述印制电路板设置有像素单元驱动器件、指纹驱动器件以及连接器;其中,所述像素单元驱动器件与所述像素单元驱动IC电连接,所述指纹驱动器件与所述指纹感应器件电连接,所述连接器用于将所述印制电路板与外部设备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印制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触控驱动器件,触控驱动器件用于与指纹识别面板的触控层电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触控驱动器件与所述指纹驱动器件集成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封装件叠设在所述信号传输端。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信号传输端包括多个导电触片,且所述多个导电触片的表面镀有抗氧化层。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指纹感应器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且所述指纹感应器件靠近所述非显示区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层包括氮化硅缓冲层以及氧化硅缓冲层;所述氮化硅缓冲层设置在所述基底设有指纹感应器件的表面;所述氧化硅缓冲层设置在所述氮化硅缓冲层的表面;所述氧化硅缓冲层的表面堆叠设置有TFT层、平坦化层、OLED层、封装层及触控层。
本发明提供的指纹识别面板,通过在基底的表面设置指纹感应器件以及将指纹感应器件与信号传输端电连接的电源走线,且在基底的表面设置缓冲层,以将指纹感应器件嵌设在缓冲层中,也即将指纹感应器件内嵌在包括基底及缓冲层的衬底基板中,如此,指纹识别面板自身就能够实现指纹的采集,不需要再在指纹识别面板的背面贴设光学指纹模组,极大地简化了贴合工艺,减少了贴合过程中的良率损失,且能够保证指纹感应器件与衬底基板的固定可靠性,也即保证指纹感应器件不会相对于衬底基板移位、脱落,保证了指纹感应器件的工作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94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