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波段差分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业气体排放探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1592.8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26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来;刘成玉;金健;陈小文;徐睿;袁立银;吕刚;谢嘉楠;何志平;王建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沪慧律师事务所 31311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波段 红外 成像 系统 工业气体 排放 探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波段差分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业气体排放探测方法,本发明基于气体分子振动而形成特有红外吸收光谱的特性,对目标场景内相邻两个极窄波段进行高灵敏度红外成像,通过差分检测实现场景内气体云团的探测。本方法具有探测距离远、作业效率高、识别精度准、全天时工作的优点,相对现有傅里叶红外光谱探测、商用可燃气体检测仪、主动激光探测等方法,能够探测气体云团的几何形态和浓度信息,并在探测效率上有明显优势。本系统稳定性强,集成度高,特别适用于工业污染气体排放监控、石油化工天然气泄漏探测、海上油田设备老化监控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波段差分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业气体排放探测方法,特指利用气体分子振动而形成特有红外吸收光谱的特性而设计的一套遥感成像系统,可以获得待探测气体几何形态、浓度等信息,特别适用于工业应急管理领域的污染、危险气体排放监测与预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工业化规模的扩大,部分生产需要大量的气体作为原料,有时会在生产环节中产生大量的气体产品和废气,其中不乏大量的对人类和自然有危害的气体。尤其是石油生产、化工、煤矿、汽车等生产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产生的有害气体日益增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例如,在矿井中存在很多如甲烷、一氧化碳等易燃易爆的气体。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发生甲烷泄漏,引发爆炸及大火,导致11死。钻井平台后沉入海底,并发生严重的原油泄漏,至少500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漂浮的石油污染,成为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到目前为止仍无有效手段进行远距离甲烷早期局部泄漏进行监控。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军事武器的发展,伴随着大量化学武器的研发生产,尤其是化学战剂等有毒气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例如,氨气、光气等。
气体在空气中是扩散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尤其是会随着风的传播迅速扩散开来。同时很多有害气体只需达到很微量的浓度就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且大部分气体在空气中是无色的或者是很难用肉眼辨识的,这就给远距离气体排放的发现和实时监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气体的高危害性,需要整个气体探测机制具有较远的探测距离以及较高的探测精度(包括形态、浓度等)。目前对于上述体到的工业气体探测仍然以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商业气体检测仪等手段为主,其中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实现远距离探测,但是无法获取排放气体的几何形态信息。商业气体检测仪只能进行近距离接触式探测,并且无法形成几何排放信息。综上所述,目前仍然缺乏远距离遥感手段进行工业排放气体的几何形态监测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依据化学气体均存在由于分子振动而形成的特有红外吸收光谱曲线的特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波段差分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业气体排放探测方法,能够采用遥感的技术对泄漏化学气体形成的几何形态、排放趋势、气体种类、浓度信息的有效监测,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人员、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波段差分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业气体排放探测方法,特指利用气体分子振动而形成特有红外吸收光谱的特性而设计的一套遥感成像系统,可以获得排放气体几何形态、浓度等信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基于双波段差分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业气体排放探测方法,其中双波段差分红外成像系统包括双波段差分红外相机1、图像采集设备2、图像差分检测器3。双波段差分红外相机通过图像采集设备分时采集目标场景的图像。
本发明是基于不同化学气体分子振动特性引起的红外光谱吸收特性而设计的,结合高灵敏度红外成像技术,获取目标场景(含待探测气体)在相邻的窄波段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图像和透过光谱图像,并通过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后进行差分检测算法实现有效探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15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