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绵复合型有机溶剂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2059.3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3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英;别云霞;李晓;林畅;陈秋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28;C02F1/28;C02F1/40;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62800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复合型 有机溶剂 吸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绵复合型有机溶剂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制备过程包括:首先用碱性水溶液处理聚氨酯海绵,然后将丙烯酸树脂乳液包覆在碱液处理过的聚氨酯海绵上,固化得到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再将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在乙酸锌乙醇溶液中生长ZnO晶种,然后放置在含锌离子和六亚甲基四胺的水溶液中生长出ZnO纳米粒子,烘干后得到海绵复合型有机溶剂吸收剂。本发明制备的复合吸收剂既保留聚氨酯海绵的大孔结构,又获得吸油树脂的高吸油能力,并通过ZnO纳米颗粒的引入提高表面疏水亲油性能,能有效截留油水混合物中的微量有机溶剂,可应用于含溶剂废水的连续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附吸收功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复合型有机溶剂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中常含有的一类污染物就是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如苯类、酯类、酮类、卤代烃等有机溶剂,对人体健康有巨大影响,会伤害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致癌。常见的废水中VOCs 治理办法有:吸附吸收法、生物降解法、气提法、渗透蒸发法、萃取法、超声波法、水解法、光降解法等,其中吸收剂由于其吸收量大、可回收利用、吸收速率快等优点,成为治理VOCs的一个重要手段。
用于治理废水中VOCs的吸收剂种类繁多,其中,活性炭、硅藻土等无机吸收剂和木质纤维、麦秆、海绵等天然有机吸收剂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吸油又吸水;聚丙烯纤维、聚氨酯泡沫、丙烯酸树脂等化学合成材料,由于吸收速度快、吸收量大,是吸油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被广泛应用于含油废水的治理,其中丙烯酸高吸油树脂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易于有机溶剂的包藏,更具有吸油不吸水、吸油种类多、保油性能好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但是吸油树脂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吸油溶胀后机械性能差、堵塞装置等缺陷,不利于含油废水的连续处理。中国发明专利201710230193.3公开了一种海绵负载型有机溶剂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有环氧官能团的乳液型吸油树脂,同时对聚氨酯海绵进行化学改性,二者之间通过形成化学键接枝复合制得海绵负载型有机溶剂吸收剂。此发明的吸收剂兼具聚氨酯海绵和吸油树脂的特点,吸收性能好,吸收后不会发生显著变形,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同时由于聚氨酯海绵特有的高孔隙率骨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渗透阻力小,吸收后能保持通孔结构,有利于废水废液与吸收剂充分接触。但是该吸收剂制备过程复杂,且不适于处理废水中的微量有机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绵复合型有机溶剂吸收剂的制备方法,简化了高吸油树脂和聚氨酯海绵的复合过程,海绵复合型吸收剂对于有机溶剂的吸收速度明显加快,同时对于水中微量有机溶剂能有效去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绵复合型有机溶剂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碱性溶液浸没聚氨酯海绵后在40-60℃下加热0.5-1.5h,随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并烘干备用;
(2)将步骤(1)中碱处理过的聚氨酯海绵浸没在丙烯酸树脂乳液中,0.5-1.5h后取出在室温下自然干燥,重复该过程2-3次;
(3)将步骤(2)中负载了丙烯酸树脂的聚氨酯海绵置于50~150℃恒温干燥箱中固化1-4h,得到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
(4)将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以乙酸锌乙醇溶液浸渍处理,烘干后得到ZnO晶种/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
(5)分别配制锌离子水溶液和六亚甲基四胺水溶液,再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然后将ZnO晶种/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浸没在所得混合溶液中5-10h,生长出ZnO纳米粒子,烘干后即得到海绵复合型有机溶剂吸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20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