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26377.7 | 申请日: | 201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6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林巧燕;张一新;王聪;胡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淮安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C02F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框架 富营养化水体 透水 原位修复装置 水生态系统 曝气装置 水生生物 微生物膜 水循环 种植槽 太阳能 水生态修复 水体溶解氧 沉水植物 景观水体 框架容器 水生动物 有效净化 装置成本 装置结构 可重复 构建 河湖 自净 微生物 水体 容纳 净化 联合 | ||
本发明要求保护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装置,其由装置框架、微生物膜和水生生物载体、透水种植槽、太阳能水循环曝气装置组成;所述装置框架为透水的框架容器,在其内容纳放置有微生物膜和水生动物载体,在所述装置框架内还设有至少一个透水种植槽,在所述装置框架中央位置设有太阳能水循环曝气装置。本发明的有装置结构简单,通过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促进微生物、水生生物以及沉水植物对水体的联合净化作用,可有效净化富营养化水体,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性。该装置成本低、适用性广,可重复使用,在景观水体乃至河湖等水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块化的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湖水体污染严重,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长期富集更使水体产生富营养化,蓝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致使水体进一步恶化,产生恶臭现象。生态景观水池是宜居生活一道绿色风景,但是由于很多景观水系为硬质驳岸、硬底,水体结构单一,流动性差,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景观水体很容易出现底泥沉积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针对城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有些地区采取清淤、换水的方法,但是耗费人力物力和水资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投放化学药剂可在短时间内降低水体营养物质,提高水体清澈度,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利用生物的方法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包括微生物制剂投放,放置生态浮岛或者浮床,构建水下森林等,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限制性,若水体无法构建生态系统,随着淤泥的不断累积,营养物的不断富集,水体自净能力减退,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问题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要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问题,不但要减少外源点、面源污染的输入,还需提高水体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由基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构成。基质促进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群落的构建,为其提供必须的良好生境;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吸收、转化水体中营养物质,促进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生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通过物种的组合配置和调控使水生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使水体形成自净能力。然而,大部分景观水体多为三面光状态,没有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大部分河湖水系深度深、透光性差、溶解氧含量低,水生植物和水生生物群落的构建受到阻碍,水生态系统重建问题成为水生态系统治理的关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可有效净化富营养化水体,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景观水体乃至河湖等水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装置,其由装置框架、微生物膜和水生生物载体、透水种植槽、太阳能水循环曝气装置组成;
所述装置框架为透水的框架容器,在其内容纳放置有微生物膜和水生动物载体,在所述装置框架内还设有至少一个透水种植槽,在所述装置框架中央位置设有太阳能水循环曝气装置。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膜和水生生物载体由多孔纤维材料组成,具体为聚氨酯生物填料。
优选的,在所述透水种植槽内下层设有基质,沉水植物种植在基质内,沉水植物分布在种植槽上层。
优选的,所述装置框架优选为竹子或PVC等材料搭建的框架容器。
优选的,所述基质包括生物沸石和陶粒。
优选的,所述透水种植槽为塑料种植槽,底部和周边设有多个透水孔。
优选的,所述沉水植物选自矮化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菹草中的两种以上,进行了两两和多种优化配置。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水循环曝气装置由太阳能潜水泵和喷泉喷头组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淮安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院,未经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淮安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63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