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巨厚黄土塬区超多组合井拆分激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29560.2 | 申请日: | 201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5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何京国;潘家智;张在武;曹国滨;刘斌;段卫星;李刚;刘丽娟;徐钰;田根海;卢湘鹏;高芦潞;和芬芬;宋宁宁;张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3 | 分类号: | G01V1/13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土 塬区超多 组合 拆分 激发 方法 | ||
发明提供一种巨厚黄土塬区超多组合井拆分激发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施工区域表层条件下最佳的超多井组合激发因素;步骤2,将超多组合井进行不同频次拆分;步骤3,进行野外实验对比,进行拆分后能量和信噪比评估,选择合适的拆分因素;步骤4,优化拆分后炮点布设方式,按照宽线采集观测系统,交错方式进行布设;步骤5,通过对不同拆分频次而形成的不同炮密度的剖面进行处理分析;步骤6,根据勘探目标的需求,进行不同炮密度的剖面评估,选择能够完成地质任务的拆分方式。该方法能够提高黄土塬地区单炮激发效率,应用比超大基距组合激发更少的钻井数,提高地震剖面品质;通过减少组合激发的井数量,避免爆炸不全的想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巨厚黄土塬区超多组合井拆分激发方法。
背景技术
六盘山地区及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其表层被巨厚的黄土所覆盖。巨厚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主要原因是黄土层干燥、疏松、厚度大,激发条件极差,不能激发出高能宽频的地震波,同时,表层和下覆底层波阻抗差异大,对下传能量的屏蔽严重,下传能量小,并且造成多次波发育,次生干扰严重,单炮信噪比非常低低,所得资料品质差,需要克服复杂的近地表条件,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在巨厚黄土塬区,经过多年的地震采集攻关,主要是注重提高单炮的品质,形成了以大组合基距接收,大组合基距激发的地震采集技术。其中大组合基距激发是采用超多井大面积组合激发,激发井数达到了12-18井,通过多井大组合激发,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二是通过组合激发,形成平面波,提高下传能量,从而提高了黄土塬区单炮资料的信噪比。但是多井大组合激发存在以下问题:(1)采用的组合井数达到12-18井,组合井数增多,而信噪比没有成倍增加,激发效率不高。(2)采用多井组合激发时,存在其中部分单井不爆炸的问题,且不易发现,安全隐患大。(3)采用超多井大组合的激发方式,提高了单炮信噪比,但剖面品质没有大幅度提高,尤其中深层的信噪比和成像效果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巨厚黄土塬区超多组合井拆分激发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黄土塬地区单炮激发效率,应用比超大基距组合激发更少的钻井数,提高地震剖面品质;并通过减少组合激发的井数量,避免爆炸不全的想象,达到安全激发的目的的巨厚黄土塬区超多组合井拆分激发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巨厚黄土塬区超多组合井拆分激发方法,该巨厚黄土塬区超多组合井拆分激发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施工区域表层条件下最佳的超多井组合激发因素;步骤2,将超多组合井进行不同频次拆分;步骤3,进行野外实验对比,进行拆分后能量和信噪比评估,选择合适的拆分因素;步骤4,优化拆分后炮点布设方式,按照宽线采集观测系统,交错方式进行布设;步骤5,通过对不同拆分频次而形成的不同炮密度的剖面进行处理分析;步骤6,根据勘探目标的需求,进行不同炮密度的剖面评估,选择能够完成地质任务的拆分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基于炸药震源组合激发压噪、提高下传能量的理论基础和安全激发要求,通过以往资料分析和野外试验确定适合地震采集黄土塬区域的超多井组合激发因素。
在步骤1中,在考虑组合激发的地震资料效果时,也要考虑安全因素,考虑多井同时激发爆炸的完全性,多井串联激发的前提下,保证能够完全爆炸的井数是8口。
在步骤2中,基于超多井组合激发因素,将组合井数拆分为多组不同井数的组合。
在步骤2中,针对8井组合,分别拆分为2组4井,或者4组2井,或者8组单井。
在步骤3中,进行不同拆分方式的野外实验,进行室内组合和野外组合的效果对比,按照信噪比和能量均衡的原则进行评估,确定有效的拆分激发因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未经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95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法底线余线去除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吸附力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