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尼龙纺丝油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9903.5 | 申请日: | 2019-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33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林宝成;郭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5/53 | 分类号: | D06M15/53;D06M13/224;D06M15/227;D06M13/292;D06M13/144;D06M13/256;D06M13/262;D06M10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尼龙 纺丝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尼龙纺丝油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纺丝加工助剂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尼龙纺丝油剂包括油剂溶液和助剂,所述油剂溶液和助剂的质量比为100:(2.5‑4.5),所述油剂溶液包括基础油剂和超纯水,所述基础油剂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酯类润滑油63‑67%;非离子界面活性剂10‑14%;阴离子界面活性剂14‑16%;抗静电剂4‑6%;抗氧剂2‑4%;所述助剂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烷基磷酸酯胺盐52‑57%;聚氧乙烯烷基醚43‑48%。本发明的油剂润滑性能好、吸附性好、集束性好,减少尼龙丝生产过程因摩擦产生的白粉;油剂的粘度受温度影响小,经加热后不易产生油烟,在加热辊表面产生的结焦少,且容易清洁,尼龙丝牵伸均匀,品质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丝加工助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尼龙纺丝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油剂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助剂,可以减少纤维之间以及纤维与机器的摩擦,增加纤维之间的平滑性及集束性,以满足纺丝拉伸和后加工工序的要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及成品率。
市售的尼龙纺丝油剂主要有润滑剂、表面活性剂和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聚醚。现有的尼龙纺丝油剂存在以下缺点:许多聚醚单体的粘温、粘浓特性还不够理想,单体分子量过大的,低温下粘度大,造成上油不匀,高温下粘度小,纤维上的油剂在离心力作用下会溅到热辊上,长时间受热容易导致焦状物的形成,轻则影响加热器的热传导效率,导致丝束拉伸不均,重则使毛丝和断头增多,影响生产。而单体分子量小一些的,普遍有粘度突跃现象,造成高速纺丝过程中的粘度波动范围过大,同样会引起上油不匀,尼龙丝与设备摩擦后表面产生白粉,影响丝的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尼龙纺丝油剂,其具有上油均匀、摩擦系数低、提高尼龙丝质量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尼龙纺丝油剂的制备方法,其具有性能稳定、摩擦系数低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尼龙纺丝油剂,包括油剂溶液和助剂,所述油剂溶液和助剂的质量比为100:(2.5-4.5),所述油剂溶液包括基础油剂和超纯水,所述基础油剂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酯类润滑油63-67%;
非离子界面活性剂10-14%;
阴离子界面活性剂14-16%;
抗静电剂4-6%;
抗氧剂2-4%;
所述助剂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烷基磷酸酯胺盐52-57%;
聚氧乙烯烷基醚43-4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酯类润滑油在尼龙丝和设备的触面间形成一层连续的油膜,从而减少摩擦。但是如何让油膜稳定均匀地附着在尼龙丝表面,这是长期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难题。申请人经过研究和实践,采用非离子界面活性剂和阴离子界面活性剂复配,并加入烷基磷酸酯胺盐和聚氧乙烯烷基醚,从而改善油膜附着性、均匀性。油剂在使用时,能够均匀粘附在尼龙丝表面,尼龙丝高速运动时,也不易与油剂分离;油剂的粘度受温度影响小,高低温不会使其粘度发生较大波动;油剂耐温性好,经加热后不易产生油烟,在加热辊表面产生的结焦少,且容易清洁。抗静电剂的作用是在尼龙丝高速加弹过程中,增加尼龙丝的吸湿性,提高尼龙丝的电导率,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聚,保证顺利进行纺丝。抗氧剂能够增强油剂在摩擦发热时的抗氧化性能。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油剂溶液中基础油剂的质量百分比为8-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油剂太多,尼龙丝表面粘附的油变厚,既造成浪费也容易因离心力产生飞溅,基础油剂太少,尼龙丝表面粘附的油太少,润滑性能不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99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