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SIW的三波束天线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35140.5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8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代喜望;罗国清;孙文;范奎奎;金华燕;王明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50 | 分类号: | H01Q1/50;H01Q13/10;H01Q21/00;H01Q2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朱月芬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阵列 波束天线系统 网络矩阵 波束 低损耗特性 微带传输线 应用范围广 电磁信号 辐射波束 模式转变 信号传输 移相单元 耦合 调相器 列单元 轴对称 转换 网络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SIW的三波束天线系统,包括转换枝节,网络矩阵以及天线阵列。转换枝节主要用于电磁信号由微带传输线到SIW区域的模式转变;而采用三个SIW耦合调相器及一个移相单元,组合成三进三出网络;每列天线阵列连接于网络矩阵的一个端口,且每列单元数目大于等于1个。SIW结构实现信号传输的低损耗特性。通过与天线阵列相连接,可以实现一个沿着轴线的辐射波束和两个轴对称的波束。此设计具有损耗小、结构简单、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SIW的多波束天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一趋势,智能天线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通信容量,实现更高的信噪比。智能天线可以采用自适应天线技术和波束形成天线技术实现。自适应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对准所需的站址对齐,而用零点位置对着干扰站模式。然而,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系统的响应速度慢。波束形成天线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波束控制准确等优点。因此,多波束天线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普遍。多波束天线的核心技术是波束形成网络。波束形成网络的设计方法有多种,如BLASS矩阵。避免复杂的信号处理来实现功率和相位分布,巴特勒矩阵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对于传统的巴特勒矩阵,输入端口和输出的数目是偶数阶的,例如4×4或8×8网络。它可以产生偶数个轴对称的波束。与具有偶数输入端口的巴特勒矩阵不同,三波束巴特勒矩阵能产生一个指向0度和两个轴对称的波束。
当工作频率增加时,开放式传输线将会产生较大的辐射损耗。因此采用微带形式设计的网络,将极大地降低天线的接收灵敏度。而基片集成波导(SIW)通过在平面电路的介质层中嵌入两排金属过孔构成。这种SIW不仅可以与微带集成电路等进行集成,而且还保留了传统波导的品质因数高、辐射损耗小、便于设计等优点。基片集成波导的概念在2002年前后被提出。它的特性可以用边界积分共振模态展开法、时域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进行研究。随后,SIW广泛被应用到制作高频的微波器件电路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SIW的多波束天线系统。
本发明包括输入端口,转换枝节、网络矩阵和天线阵列;所述的输入端口,转换枝节和天线阵列均设置在介质基板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介质基板的导电层相互连接;网络矩阵包括SIW耦合调相器和移相器;介质基板的上下两面分别是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通过短路过孔连接上下两面电路;输入端口有三个,分布在介质基板的侧边中部,相邻端口之间的距离相同;
转换枝节用于将电磁信号由输入端口的微带传输线到网络矩阵转变;网络矩阵采用三个SIW耦合调相器及一个移相单元,组合成三进三出网络;其中耦合器输出端与移相单元的输入端重叠,共同进行调节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天线阵列,由至少3列天线单元组成,且每列连接于网络矩阵的一个端口;每列单元数目大于等于1个。
进一步,所述的SIW耦合调相器,采用两列SIW并共用中间的金属过孔,空置部分金属过孔形成耦合区域,并利用短路过孔方式进行加载,对其输出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进行调节。
进一步,所述的SIW移相单元通过改变两列过孔之间的宽度或者在SIW通道内增加短路通孔实现。
作为优选,述的天线单元形式,为贴片天线,缝隙天线、SIW天线。
进一步,所述的金属过孔能够用金属导线或金属棒替换。
作为优选,所述的转换枝节形状为渐变结构或阶梯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介质基板采用各种绝缘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51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