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临界双膨胀两级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44247.6 | 申请日: | 2019-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2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冯永强;王欣;王爽;王谦;何志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K25/10 | 分类号: | F01K25/10;F01K11/00;F01K23/04;F01B2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循环系统 循环工质 膨胀机 混合系统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超临界状态 超临界 第一级 工质泵 蒸发器 回热 两级 膨胀 余热利用率 工作循环 换热过程 换热效果 输出连接 回热器 加热 加压 冷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双膨胀两级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第一级蒸发循环系统、第二级蒸发循环系统和混合系统,第一级蒸发循环系统通过工质泵A将循环工质加压到超临界状态,再通过蒸发器A将循环工质加热到超临界状态后输入到膨胀机A,获得电能;第二级蒸发循环系统将循环工质依次输入工质泵B,回热器和蒸发器B后输入膨胀机B,获得电能;膨胀机A和膨胀机B输出连接混合系统,混合系统将循环工质进行冷却后再送人下一次的工作循环,本发明换热过程中损更小、换热效果更好,且提高了余热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回收低品位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双膨胀两级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能源需求日益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改变能源结构、节约利用传统能源和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同时,中低品位能源特别丰富,如中低温余热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作为一项理论成熟的中低温余热回收技术,有机朗肯循环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利用有机朗肯循环高效回收中低品位余热,对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和改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有机朗肯循环的热效率和发电率相对较低,系统的发展到了瓶颈期,这就促使人们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的改善。现有技术中发明了一种复叠式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以及一种余热多级利用的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虽然这些系统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的同时提高效率,但是事实上他们的热效率和发电效率依然不高,能量损失依然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超临界双膨胀两级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过程中炯损更小、换热效果更好,且提高了余热利用率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超临界双膨胀两级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第一级蒸发循环系统、第二级蒸发循环系统和混合系统,所述第一级蒸发循环系统通过工质泵A将循环工质加压到超临界状态,再通过蒸发器A将循环工质加热到临界状态后输入到膨胀机A,获得电能;所述第二级蒸发循环系统将循环工质依次输入回热器和蒸发器B后输入膨胀机B,获得电能;所述膨胀机A和膨胀机B输出连接混合系统,所述混合系统将循环工质进行冷却后再送到下一次的工作循环。循环工质可以采用纯工质R115、R125、R143a或R218,或者混合工质R404a或R507a。
进一步,所述第一级蒸发循环包括工质泵A,所述工质泵A出口连接蒸发器A的蒸汽入口,蒸发器A的蒸汽出口连接膨胀机A,所述膨胀机A与发电机A相连,且膨胀机A出口与蒸发器B的乏汽入口相连,所述蒸发器B的乏汽出口与蒸汽混合器入口相连;
进一步,所述第二级蒸发循环系统包括工质泵B,所述工质泵B出口连接回热器的蒸汽入口,所述回热器的蒸汽出口连接蒸发器B的蒸汽入口,所述蒸发器B的蒸汽出口连接膨胀机B,所述膨胀机B与发电机B相连,且膨胀机B出口与蒸汽混合器入口相连;
进一步,所述混合系统包括蒸汽混合器,所述蒸汽混合器的出口与回热器的乏汽入口相连,所述回热器的乏汽出口与冷凝器的乏汽入口相连,所述冷凝器的乏汽出口分别连接工质泵A和工质泵B;
进一步,所述工质泵A将循环工质加压到超过临界状态。
进一步,所述蒸发器A将循环工质加热到临界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系统第一级蒸发采用超临界状态回收余热资源,其膨胀机出口乏汽用以余热第二级蒸发,其换热过程中的温差区匹配更佳,炯损更小,换热效果更好,并配以多次回收余热,可以适用于更低温度的余热以及更广泛的有机工质。该系统对环境污染度低,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超临界双膨胀两级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42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能回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船用低速发动机废热能量回收的余热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