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INS和有源RFID组合的隧道内车辆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45661.9 | 申请日: | 2019-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8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蔡国强;王彩凤;贾利民;王要飞;郝强;潘越;赵佳庆;郭杉;梁柯欣;李一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21/16 | 分类号: | G01C21/16;G01C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邹芳德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车辆定位系统 车载控制单元 预测位置 路侧 车载惯性导航系统 定位技术领域 定位精度高 弱信号区域 应用范围广 车辆位置 车辆追踪 目标车辆 射频信号 实际位置 实时定位 智能交通 自动驾驶 感知 采集 发送 修正 应用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INS和有源RFID组合的隧道内车辆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属于隧道内车辆追踪定位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车载惯性导航系统INS,用于采集车辆的当前状态信息,并计算车辆的预测位置;路侧有源RFID,用于将包含有该路侧有源RFID的位置信息的射频信号发送给车载RFID读取单元;车载RFID读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位置信息,并发送至车载控制单元;车载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路侧有源RFID的位置信息对预测位置进行修正,得到车辆在隧道中的实际位置。本发明实现了对隧道等弱信号区域内车辆位置的精确感知,实现了隧道内目标车辆的长时间、高精度实时定位,可应用于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等领域,解决隧道内无法定位的难题,定位精度高,应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内车辆追踪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INS和有源RFID组合的隧道内车辆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高速和交通运输隧道的建设发展迅速,许多较为复杂的大型隧道,如福州象山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重庆成渝高速中梁山、缙云山隧道、山西雁门关隧道等纷纷出现。这些隧道具有地形环境复杂、通信环境恶劣、空间封闭狭窄的特点。电磁波信号在隧道内传播时会受到隧道壁的截面、曲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使电磁信号产生衰落形成通信“弱区”和“盲区”,严重影响无线通信的质量。在隧道多径效应下,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幅值不同,在接收端多次叠加形成的合成波的幅值急剧变化。多径效应对隧道内无线信道的通信质量和测算结果具有严重的影响,引起接收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产生剧烈波动,覆盖直射波信号的典型特征,造成信号失真,使通信质量下降。
为了实现在隧道内车辆的准确定位,传统解决方案需要在路侧布设一定数量的支持基站,基站之间的布置距离没有确定的理论指导,一般是按照基站的功率辐射范围进行设置,在进行基站布置时只考虑基站的覆盖范围进行简单定点放置,没有从基站之间组网的角度进行组网优化,减少建设成本。与此同时,隧道内无线定位设备的工作效果也是不尽人意,无线电波在隧道内传播时会受到多径效应、自由空间损耗的强烈干扰,有效定位距离大打折扣,定位的结果也会误差非常大。此外,单个基站的价格非常高,设置较多数量的基站会增加成本,基本没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目前在隧道等弱信号环境下对移动单元的定位技术还不是很完善,难以及时的对隧道内的车辆进行精准的定位,从而避免二次事故或者引发更大灾难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INS和有源RFID组合的隧道内车辆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实现对移动单元的精准定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包括如下流程步骤: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INS和有源RFID组合的隧道内车辆定位系统,包括:
车载惯性导航系统INS,用于采集车辆的当前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当前状态信息计算车辆的预测位置,并将所述预测位置发送至车载控制单元;
路侧有源RFID,用于将包含有该路侧有源RFID的位置信息的射频信号发送给车载RFID读取单元;
车载RFID读取单元,用于读取路侧有源RFID发出的射频信号,获取所述位置信息,并发送至车载控制单元;
车载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路侧有源RFID的位置信息对预测位置进行修正,得到车辆在隧道中的实际位置。
优选的,所述当前状态信息包括车辆各轴的加速度信息。
优选的,所述INS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预测位置的计算,并利用卡尔曼滤波器去除计算过程中的噪声。
优选的,所述路侧有源RFID均匀等距的设于隧道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56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理量传感器、惯性测量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 下一篇:防碰撞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