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HPSO和GA-BP算法的螺旋电感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46464.9 | 申请日: | 2019-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9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杜四春;欧伟;黎赛;银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N3/0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梁小林 |
地址: | 41008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电感 电感 结构参数 优化 电磁仿真软件 数据预处理 表征参数 布局搜索 遗传算法 约束条件 最佳性能 数据集 算法 电路 预测 制作 应用 帮助 保证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HPSO和GA‑BP算法的螺旋电感优化方法,包括采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制作片上螺旋电感数据集并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遗传算法(GA)优化BP神经网络,再训练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建立GA‑BP模型;采用HPSO对片上螺旋电感进行布局搜索,得到特定目标电感值下满足约束条件的结构参数;采用GA‑BP模型对片上螺旋电感特定电感值下的结构参数进行表征参数预测。本发明可以帮助设计者折衷分析电感性能和电感尺寸,使电路拥有最佳性能和最佳尺寸,不仅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更能节省时间和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HPSO和GA-BP算法的螺旋电感优化方法,属于无线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射频器件设计要求越来越高。片上螺旋电感是射频电路的关键元器件,品质因素Q值是片上电感极为重要的参数,电感的Q值越高,其损耗越小,效率越高;高Q值的片上电感易于集成并且极具灵活性,适合现代射频微波领域对低损耗、低成本器件的要求,对于实现高性能的滤波、调谐、放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缺乏快速并且精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是射频电路设计的瓶颈之一,在传统的建模技术中,如求解代数和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能够获得片上电感准确的结果,但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增大设计成本,分析和经验建模技术可以有效节约时间,但计算的精度不够准确,以及有些模型计算方法不便于电感优化。近些年来,有些研究人员提出如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简称GA)、人工神经网络等智能优化算法对器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的方法。这类算法可以折衷处理器件的结构参数,在控制器件面积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性能有所提升,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设计的时间和成本。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已逐渐成为传统建模技术的有效替代方案,它能够从相应的数据中学习任意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模型将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变为闭式表达式,训练的网络由于低延迟而提供几乎即时的输出,同样由于其在射频建模中的准确性,因此,神经网络模型比物理/EM模型快得多,并且具有比传统建模方式更高的精度。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HPSO和GA-BP算法的射频片上螺旋电感优化方法。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通过采用基于人类行为的粒子群(HPSO)算法对片上螺旋电感的进行布局搜索,得到特定目标电感值下满足约束条件的结构参数,通过HFSS(High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软件对大量电感进行仿真测试分析获取数据集,通过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将制作的片上螺旋电感数据集训练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建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比优化前的网络性能更好,结果更加精准。
本发明通过以下优化方案实现:平面螺旋电感典型结构参数如图1所示,N为螺旋电感的圈数,Dout为螺旋电感外径,w是金属导体的宽度,s是导体间隔;步骤101、制作数据集:依据0.13-μm CMOS工艺技术,确定片上螺旋电感结构参数即圈数N,外径Dout,线宽W,线间距s取值范围,确定数据集样本,所取数据样本共1056组,采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仿真求解片上螺旋电感表征参数即有效电感值L,品质因数Q和自谐振频率SRF;步骤102、数据预处理:随机选出500组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按照4: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
步骤103、建立GA-BP模型;
步骤104、采用HPSO对片上螺旋电感进行布局搜索,得到特定目标电感值下满足约束条件的结构参数;
步骤105、采用GA-BP模型对片上螺旋电感特定电感值的结构参数进行表征参数预测。
所述的步骤103中GA-BP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
定义BP模型的输入:选择片上螺旋电感结构参数即圈数N,外径Dout,线宽W,线间距s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64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局部过热性故障物理缺陷检测装置
- 下一篇:数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