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吸附NOx有序介孔CMK-3负载K/Mo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52103.5 | 申请日: | 201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9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叶青;武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28;B01J20/32;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剂 介孔 制备 低温吸附 制备载体材料 水热合成法 材料制备 二次污染 反应条件 环境净化 模板制备 燃煤电站 烟气处理 硬模板法 硝酸 蔗糖 浸渍法 模板剂 有效地 原位法 钢铁厂 炭源 能耗 尾气 净化 应用 | ||
一种低温吸附NOx有序介孔CMK‑3负载K/Mo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制备、环境净化和烟气处理技术领域。使用硬模板法,以蔗糖作为炭源,SBA‑15为模板制备有序介孔CMK‑3载体,并通过原位法将钾和钼有效地负载在有序介孔CMK‑3吸附剂上。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模板剂SBA‑15;2)以SBA‑15为模板,制备载体材料CMK‑3;3)采用浸渍法将K和Mo负载于CMK‑3制备CMK‑3负载K/Mo吸附剂。所制得吸附剂能够在较低温下,高效地消除NOx气体。本发明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以及可减少二次污染等优点,在燃煤电站,钢铁厂及硝酸厂等尾气NOx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污染物治理领域,具体涉及有序介孔炭吸附去除氮氧化物(NOx)的吸附剂制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比表面积、结构高度有序的介孔CMK-3负载K/Mo复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吸附氮氧化物。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逐步加深,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雾霾天频现使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相较于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受到关注。目前,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世界第一,2013年达到了2227.4万吨,并预测将在2020年超过3000万吨。工业排放占到了NOx总量的70%以上,主要由煤炭燃烧产生。而煤炭作为我国最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在发电、供暖及工业领域的动力设备以及部分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煤炭的消耗量也急剧上升,NOx排放总量也不断扩大。因此氮氧化物的减排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碳材料吸附法操作简单,是控制低浓度NO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其吸附性能,制备了一系列碳质材料,如活性炭(AC)、活性炭纤维(ACF)、单壁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有序介孔碳(OMC)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道的新型碳质材料。与AC相比,OMC具有可调和均匀的中孔结构,在传质和内表面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将其用于NOx的吸附,展现了很好的性能。
本项目的实施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277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777005)和国家重点研究开发计划(编号:2017YFC0209905)的资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比表面积、结构高度有序的介孔CMK-3负载K/Mo复合吸附剂。用在含NO(500ppm)和O2(5%)的N2的吸附中,得到了很好的去除效果,NO在常温下的吸附量可以达到144.5mg/g,远远大于其他材料的吸附能力。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吸附剂具有很好的重复利用性能,在0–400℃会迅速释放其吸附的NOx,再生利用率为98.2%,所有这些性能将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低温吸附NOx有序介孔CMK-3负载K/Mo吸附剂是由碱金属K、稀土元素Mo和有序介孔CMK-3载体组成。
一种低温吸附NOx有序介孔CMK-3负载K/Mo吸附剂中的载体介孔CMK-3的作用是吸附NOx,同时为碱金属提供基体,使K/Mo分散均匀,提高利用率。
一种低温吸附NOx有序介孔CMK-3负载K/Mo吸附剂中负载的碱金属K的作用是提供更多的碱性位点,使NOx更容易被吸附。
一种低温吸附NOx有序介孔CMK-3负载K/Mo吸附剂中K负载的量与载体介孔CMK-3的摩尔比例为:0.1/100–5/100。
一种低温吸附NOx有序介孔CMK-3负载K/Mo吸附剂中负载的稀土元素Mo的作用是促进碱性位点的活性,使NOx更容易被吸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21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