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的分离式裂缝传感器及分离式裂缝传感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53023.1 | 申请日: | 201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0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谢丽宇;徐康乾;薛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7/02 | 分类号: | G01B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缝传感器 裂缝 传感系统 电容元件 相对位移 谐振频率 匹配线 耦合线 数据采集装置 上辐射贴片 连接线 辐射贴片 桥梁结构 无源无线 电容 电容板 改变量 连接板 基板 正对 推算 悬空 监测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桥梁结构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RFID的分离式裂缝传感器及分离式裂缝传感系统。该裂缝传感系统包括裂缝传感器、RFID阅读器天线、RFID阅读器和数据采集装置;裂缝传感器包括组件一和组件二,组件一包括基板、上辐射贴片、下辐射贴片、RFID芯片和匹配线;组件二包括耦合线、连接线和连接板。其中,组件一和组件二,可以随着裂缝的扩展发生相对位移。组件一的匹配线与组件二的耦合线悬空部分组成电容元件,两组件产生相对位移时,电容元件的两电容板的正对长度发生改变,随之电容改变,致使裂缝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发生改变。通过RFID阅读器可无源无线获取裂缝传感器谐振频率的改变量,进而推算出裂缝宽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桥梁结构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基于RFID的分离式裂缝传感器及分离式裂缝传感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桥梁等重要工程结构在使用荷载和环境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性能逐渐退化,为了准确评估结构的恶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得到了发展。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关键部分的传感器,可检测如应变、裂缝和加速度等各参数,这些参数为结构性能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结构构件中,裂缝可直接反应结构的损伤状态,是结构评估中的重要参数。如在混凝土结构中,结构荷载、温度变化以及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均可使结构产生裂缝,裂缝可加速混凝土的碳化和钢筋的锈蚀,降低结构的承载力,影响其性能;对于钢结构,裂缝通常由往复荷载产生,一旦扩展到临界长度将发生疲劳破坏。
裂缝的宽度可通过裂缝宽度仪、超声波测试等方法进行评估。但该方法只在某个固定周期进行检测,检测之前范围内裂缝可能扩展至危险宽度,并且人工检测要花费大量的劳力和费用。
对于传统的传感器,通常需要同轴线为期提供能量以及传输信号。对于一个传感系统,大量的同轴线增加了安装难度,需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更致命的是,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同轴线极易损坏,致使传感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监测结构表面裂缝宽度且无源无线的基于RFID的分离式裂缝传感器及分离式裂缝传感系统,以解决传统传感器有线提供能量和传输信息的问题,并可避免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使用同轴线的缺点,消除天线基板传递效率的影响,能够可靠、精确的监测结构裂缝宽度。
目前,常用的传统裂缝传感器,如光纤光栅裂缝传感器,需要导线传输数据以及提供能量。但是,传感系统中导线的存在会使得传感器的安装费时费力,并且经历自然灾害时,导线极易损坏致使传感系统失效。
本发明考虑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为裂缝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以实现无需外部有线电源、非接触式的裂缝测量。RFID设备通常包括阅读器和标签,其中RFID标签包含天线与芯片,在裂缝测量中,标签上的天线起到传感单元和信息传输的作用。
当采用单块贴片天线监测结构裂缝宽度时,裂缝扩展会引起天线下底面发生形变,由于剪力滞后效应的存在,使得形变不能完全传递到天线的上表面,即贴片天线的上下底面变形是不一致的。因此,本发明中采用分离式贴片天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RFID的分离式裂缝传感器,包括组件一和组件二,组件一包括基板、下辐射贴片、上辐射贴片、RFID芯片和匹配线,组件二包括耦合线、连接线和连接板;
基板1的背面设置有镀铜层作为下辐射贴片,基板的前面刻蚀出上辐射贴片以及匹配线;上辐射贴片位于基板的上部;匹配线为铜片,并位于上辐射贴片的正下方;RFID芯片位于上辐射贴片与匹配线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上辐射贴片和匹配线相连接;
进一步,下辐射贴片的平面尺寸应与基板相同。下辐射贴片、上辐射贴片为铜质的,作用是感应出电流,并使裂缝传感器出现感应电磁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30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