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蔗的沼液水肥一体化高产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53476.4 | 申请日: | 201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8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55 | 分类号: | A01G22/55;A01C21/00;C05F17/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蔗 水肥一体化 施肥 高产种植 水肥 沼液 施用 甘蔗种植 水肥资源 循环利用 混合物 分蘖期 培土 复合肥 沼渣 追施 整地 种植 灌溉 节约 | ||
本发明属于甘蔗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甘蔗的沼液水肥一体化高产种植方法,包括整地开行、种前施肥、种植甘蔗、种后施肥等步骤,在种植甘蔗前施用沼渣与复合肥的混合物,在甘蔗苗期、分蘖期、伸长期施用不同量的水肥,在甘蔗伸长期施肥大培土15‑30天后追施水肥。该方法同时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可以节约水肥资源,提高甘蔗产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甘蔗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蔗的沼液水肥一体化高产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延伸产业链条,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其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微生物、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等物质,是制造蔗糖的原料。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甘蔗还可用于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现有技术中对甘蔗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高产高糖种植甘蔗,已经成为农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问题。沼液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发酵而成的有机肥料,但是现有技术中,一般利用沼气池自然发酵制备沼液,然后直接使用,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物质,但是针对性差,使用量不固定,且缺乏科学的、适用于大规模沼液使用的方法,不利于沼液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大规模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甘蔗的沼液水肥一体化高产种植方法,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甘蔗的沼液水肥一体化种植方法,分别在甘蔗的不同生长期施用沼液与水或者复合肥的混合物,是一种精确的甘蔗水肥施用方法,既能节约水肥资源,又可以达到甘蔗高产的目的,适用于大规模种植甘蔗时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甘蔗的沼液水肥一体化高产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地开行:行距100-120cm,沟深25-30cm;
S2,种前施肥:施用沼渣与复合肥的混合物,其中沼渣每公顷施用3750-4500kg,复合肥每公顷施用300-450kg;种植行内灌溉沼液-水混合肥,其中每公顷地灌溉20×105L沼液-水混合肥;
S3,种植甘蔗;每公顷下种量为103000-107000芽;
S4,种后施肥
S41,甘蔗苗期:当甘蔗苗长到3-4片叶时,种植行内灌溉沼液-水混合肥以及复合肥的混合物;其中每公顷施用复合肥120-150kg,每公顷地灌溉20×105L沼液-水混合物;
S42,甘蔗分蘖期:种植行内灌溉沼液-水混合物以及复合肥的混合物;其中每公顷施用复合肥120-225kg,每公顷地灌溉20×105L沼液-水混合物;
S43,甘蔗伸长期:种植行内灌溉沼液-水混合物以及复合肥的混合物;其中每公顷施用复合肥225-300kg,每公顷地灌溉20×105L沼液-水混合物;
S44,追肥:在甘蔗伸长期施肥大培土15-30天后,种植行内灌溉沼液-水混合物,每公顷地灌溉10×105L沼液-水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34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甘蔗机械化种植方法
- 下一篇:绿化带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