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55952.6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73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马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06;C02F3/10;C02F9/14 |
代理公司: |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邱轶 |
地址: | 41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荷 生态 污水处理 方法 | ||
1.一种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原污水经上下布置的多层散水层分别从不同高度在水平面方向蔓延流动的同时向下依次经渗滤层和精滤层进行下渗处理;
步骤2,原污水进水完成待各散水层的污水落干后,经各层所述散水层分别从不同高度同时在水平面方向及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多点均匀布风,气流穿过渗滤层和精滤层,废气从位于最底层的精滤层底部的排气孔排出;至少相邻两所述散水层之间的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气流方向相反且彼此交错,在位于相邻两所述散水层之间的渗滤层内部形成紊流;
步骤3,污水在渗滤层及精滤层内生化反应后经生物滤池单元下渗处理后排出,具体包括:
步骤31,精滤后的污水与经碳源管网均匀布入碳源层的原污水混合;
经碳源管网引入的原污水为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在地下渗滤单元三个渗滤层中设置垂直碳源防堵管;碳源管网埋设于碳源层内,呈格栅状,原污水能够向水平方向的同时向下渗透碳源层并进入反应区的脱氮除磷层;在生物滤池单元碳源层设置水平碳源分布管;来不及渗滤的污水当遇到穿透渗滤层的垂直碳源防堵管时,则从垂直碳源防堵管的导流孔进入水平碳源分布管网,最终直接进入生物滤池单元反应区为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
步骤32,向下进入反应区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
经渗滤层和精滤层处理后的富含硝氮的水与由垂直碳源防堵管引入的原污水经水平碳源管在生物滤池的碳源层混合后一起向下渗滤进入好氧厌氧交替区,此区浸润线会相应增高10cm,在这种好氧和厌氧状态下,由垂直碳源防堵管引入的原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用于反硝化脱氮反应;所述生物滤池装填有粒径为5~10mm的硅质、铁质碎石构成的主填料以及体积比为5% ~10%的由植物枝叶、谷皮、钙质组成的附加填料;这些混合填料被水淹没,氧气供应受限,从而形成兼性厌氧环境;富含硝氮的水经硝化作用形成的NO3—在深度处理的兼性厌氧环境下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成N2,达到脱氮的目的;
步骤33,脱氮后的水完成净化经集水排水层排出;集水排水层内埋设沟槽状集水管,最后经排水管在水压作用下经排水出口排出;
步骤34,经检测符合排放标准后进行消毒以供城市杂用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
步骤11,原污水分别自外向内流经各散水层;
步骤12,从各散水层分别向下及两侧渗入各散水层及与各散水层间隔布置的渗滤层;
步骤13,经最底层的渗滤层后进入精滤层进行精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进水完成后待各散水层的污水落干后,启动送风设备;
步骤22,气流分别自外向内流经各散水层;
步骤23,从各散水层分别向下及向两侧呈辐射状流经与各散水层间隔布置的渗滤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原污水经埋设于各层所述散水层的管网呈多点状均匀地向渗滤层渗透;
所述步骤2中,气流经埋设于各层所述散水层的管网呈多点状均匀地向渗滤层喷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网呈格栅状布置,且在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四个方向布设若干喷射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层散水层,各所述散水层的管网按照1:1:1的比例布水布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1之前还包括:
步骤101,原污水经预处理单元进行预处理;
步骤102,经过预处理的污水进入调节分配池;
步骤103,经输送设备间歇式送入各散水层。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负荷生态地滤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1之前还包括:
步骤201,检测送风设备的环境温度;
步骤202,启动温控设备根据所述送风设备的环境温度对送入各散水层的风的温度进行调控;
步骤203,调控到预设温度的风经送风设备间歇式送入各散水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中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595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