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多节列车通信的方法、设备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56021.8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8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缪岱;杨亮;李俊;沈建东;周魏;陈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15/00 | 分类号: | B61L1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彰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6 | 代理人: | 潘剑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列车 通信 方法 设备 及其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多节列车通信的技术,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控制数据;获取第二设备信息和外部指令,所述第二设备信息至少包括第二设备的列车号和设备号;根据所述外部指令设置所述第二设备的功能码,并生成第二控制数据,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列车号、设备号、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功能码;发送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该技术可以保证列车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实际的乘客数量,快速高效地动态调整运营的列车节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列车的通信技术,特别地但不构成对本发明限制地涉及一种多节列车的通信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领域,一节列车的客容量是有限的,当客流量增大时,通常需要通过多节列车的重联以满足不同的运客需求。而当列车重联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列车之间通信,传统的重联方式是基于UIC总线,该方式因为受总线功能的限制,无法将列车之间的数据进行完整的传送,导致列车在重连时无法实现正常运营的效果。
以太网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传输速率可以达到百兆bit/s乃至千兆bit/s,甚至更高,因此将以太网应用于列车之间的通信系统给上述问题带来了一种解决方式。然而,在每次列车重联时,往往是任意的多节列车重联,如果为每节列车中的每个设备单独设置地址,那么在每次重联后,都需要重新配置通信系统,将每个设备的地址都加入到系统中,这样操作显然费时费力,不利于实现多节列车快速高效地重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技术,该技术可以保证列车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实际的乘客数量,快速高效地动态调整运营的列车节数。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列车重联费时费力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方法、设备及其系统,其目的在于能够快速高效地重联多节列车,避免每次重联都需要为设备重新设置地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多节列车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控制数据;获取第二设备信息和外部指令,所述第二设备信息至少包括第二设备的列车号和设备号;根据所述外部指令设置所述第二设备的功能码,并生成第二控制数据,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列车号、设备号、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功能码;以及发送所述第二控制数据。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至少包括第一设备信息作为源地址,以及组播地址作为目的地址;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设备的列车号、设备类型、设备号和功能码,所述组播地址包括所述列车中与所述设备类型相同的所有所述第二设备的地址。
优选的,所述获取第二设备信息和外部指令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列车号和设备号判断所述第一控制数据是否来自所述第二设备,若所述第一控制数据来自所述第二设备,则不执行任何操作;若所述第一控制数据不是来自所述第二设备,则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功能码进行外部提示。
优选的,所述发送所述第二控制数据包括以所述第一设备信息为目的地址、以所述第二设备信息为源地址发送所述第二控制数据。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控制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功能码更新所述第一设备的功能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多节列车通信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控制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和外部指令,所述第二设备信息至少包括第二设备的列车号和设备号;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外部指令设置所述第二设备的功能码,并生成第二控制数据,所述第二控制数据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列车号、设备号、所述第二设备信息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功能码;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控制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60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