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透析的可持续补液及采样的静脉留置针、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0166.5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0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施国跃;周信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A61B5/145 |
代理公司: | 上海麦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7 | 代理人: | 董红曼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透析 可持续 补液 采样 静脉 留置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透析持续补液及采样的静脉留置针,其包括留置针套管,所述留置针套管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设有金属针头;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三腔体的外侧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处设置半透膜。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透析持续采样及补液系统及方法,本发明实现了无创、实时、持续、同步进行静脉补液及采样,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临床常用的静脉留置针,更具体可以是一种能够实现补液和取样结合的新型静脉留置针及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因其质地柔软,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穿破血管壁减少了穿刺率,置留时间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一方面可避免重复多次穿刺造成患者痛苦,对患者静脉进行保护,避免出现过度破坏,另一方面可为临床治疗供给、急救用药提供了便利,降低针刺伤的发生机率,对血液性疾病传播风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微透析技术是从神经化学领域发展起来的可以对内源性物质及体内药物进行实时取样的新型膜采样技术。近年来随着大量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微透析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呈上升趋势,实现了活体动物体液中药物和化学递质的实时、连续、在线的检测。在线联用分析较离线测定有较大优势。自动化的连续操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样品因在室温取样而酶解,提高了样品的稳定性,省去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及由此产生的样品损失和误差,并能节省时间和节约成本。
随着个体化诊疗时代的到来,如何获得TDM实时信息(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微透析持续采样及补液的静脉留置针,有别于传统静脉留置针。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微透析的可持续补液及采样的静脉留置针,其包括留置针套管。所述留置针套管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中设有金属针头;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
所述第一腔体为输液通道;所述第一腔体的末端为开口状。
所述第一腔体为独立通道,为输液部件,不涉及采样,与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等采样部件之间均不发生连通。
所述第二腔体为灌流液输入通道。所述第三腔体为透析液输出通道。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连通。灌流液液体经第二腔体流入第三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不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所述第三腔体的外侧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处设置半透膜,膜两侧可进行物质交换。优选地,第三腔体的外壁为半透膜材料。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通过半透膜基于浓度扩散实现取样,优选地,回收率在10-50%区间。
所述半透膜为再生纤维素或聚丙烯腈材料等高分子复合材料;优选地,所述半透膜的分子截留量为20-50KDa。优选地,所述半透膜为PES聚醚砜材料;优选地,所述半透膜的分子截留量为30KDa。
在一具体实施方案中,本发明静脉留置针中,将留置针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构建成三腔管路,所述三腔管路包括输液管、灌流液入液管和灌流液出液管;其中,所述灌流液入液管和灌流液出液管连通;所述灌流液出液管外侧开槽,槽上覆盖半透膜。所述半透膜由再生纤维素或聚丙烯腈制成。所述半透膜的分子截留量在20-50KDa。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透析的持续采样及补液系统,包括前述的静脉留置针、灌注泵和采样仪;第二腔体上设有入液口,所述入液口与所述灌注泵连通;第三腔体上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采样仪连通。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透析的持续采样及补液方法,利用前述静脉留置针,所述方法包括补液步骤及采样步骤,其中:
所述补液步骤为:通过第一腔体即输液管补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01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