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形前置舵三体船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7279.8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1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朱亚洲;董文博;周利;曹万鹏;万清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1/14 | 分类号: | B63B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地址: | 212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形体 分段 旋转主体 密闭性 动力机构 三体船 壳体 可变形 前置 游玩 船舶工程技术 对称设置 壳体内部 项目提供 依次连接 运营收益 单体船 耐波性 双体船 稳性 刺激 游客 | ||
1.一种可变形前置舵三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首分段(1)、密闭性旋转主体、船中船尾大分段(3)和辅助小舵(6),所述船首分段(1)、密闭性旋转主体、船中船尾大分段(3)依次连接,所述密闭性旋转主体相对所述船首分段(1)和船中船尾大分段(3)旋转,所述辅助小舵(6)设置在所述船首分段(1)底部;
所述密闭性旋转主体包括壳体(2)、动力机构、左变形体和右变形体,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2)内部,所述左变形体和右变形体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2)的两侧,所述动力机构带动所述壳体(2)、左变形体和右变形体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前置舵三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包括前壁(37)、后壁(39)和设置在所述前壁(37)和后壁(39)之间的环状侧壁(38),所述前壁(37)中间设置有前轴承(36),所述前壁(37)套在所述前轴承(36)的外圈上,所述后壁(39)内侧设置有后轴承(35),所述后壁(39)的内侧与所述后轴承(35)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前轴承(36)的内圈和所述后轴承(35)的内圈均为实体结构;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行星齿轮组、第一连接通道(25)、第二连接通道(26)、第三连接通道(27)和旋转轴(24),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中间齿轮(30)、第一边齿轮(31)、第二边齿轮(32)、第三边齿轮(33)和框齿轮(34);
所述后轴承(35)同心设置在所述框齿轮(34)内,所述框齿轮(34)外壁与所述后壁(39)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中间齿轮(30)同心设置在所述框齿轮(34)中间,所述第一边齿轮(31)、第二边齿轮(32)和第三边齿轮(33)环绕所述中间齿轮(30)均匀设置在所述框齿轮(34)内,所述框齿轮(34)与所述第一边齿轮(31)、第二边齿轮(32)和第三边齿轮(33)啮合,所述第一边齿轮(31)、第二边齿轮(32)和第三边齿轮(33)均与所述中间齿轮(30)啮合,所述旋转轴(24)一端穿过所述后轴承(35)的内圈与位于所述船中船尾大分段(3)内部的柴油主机转轴连接,所述旋转轴(24)另一端穿过所述前轴承(36)的内圈位于所述船首分段(1)内,所述旋转轴(24)与所述前轴承(36)的内圈和所述后轴承(35)的内圈均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5)、第二连接通道(26)和第三连接通道(2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边齿轮(31)、第二边齿轮(32)和第三边齿轮(33)相邻两个齿轮之间的空隙内;
所述船首分段(1)和船中船尾大分段(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5)、第二连接通道(26)和第三连接通道(27)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5)和第二连接通道(26)均与所述船首分段(1)和船中船尾大分段(3)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25)、第二连接通道(26)和第三连接通道(27)均与所述前轴承(36)的内圈和所述后轴承(35)的内圈固定连接;
所述左变形体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6)连接,所述右变形体与所述第三连接通道(2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形前置舵三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变形体包括左浮体(5)、第一球形连接体(29)、左钢结构支撑网架(7)、第一上钢缆(9)、第二上钢缆(10)、第一下钢缆(15)、第二下钢缆(16)、左上电动绞盘(20)和左下电动绞盘(23),所述左钢结构支撑网架(7)内设置有管状通道(19);所述环状侧壁(38)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通孔,一个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左橡胶质密封挡片(17)将所述通孔四周进行密封;
所述左钢结构支撑网架(7)一端穿过所述左橡胶质密封挡片(17)与所述第一球形连接体(29)铰接,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6)一端与所述第一球形连接体(29)内部连通,所述左钢结构支撑网架(7)另一端与所述左浮体(5)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通道(26)另一端与所述左浮体(5)内部连通,所述左上电动绞盘(20)和左下电动绞盘(23)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2)的前壁(37)上部和下部,所述第一上钢缆(9)和第二上钢缆(10)一端均与所述左上电动绞盘(20)的绕轴连接,所述第一上钢缆(9)和第二上钢缆(10)另一端均穿过所述壳体(2)的环状侧壁(38)与所述左浮体(5)连接,所述第一下钢缆(15)和第二下钢缆(16)一端均与所述左下电动绞盘(23)的绕轴连接,所述第一下钢缆(15)和第二下钢缆(16)另一端均穿过所述壳体(2)的环状侧壁(38)与所述左浮体(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727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发条式涨紧器收紧发条机构
- 下一篇:一种具有柔性艇底的滑行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