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钒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7295.7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9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杨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22 | 分类号: | B01J23/22;C02F1/30;C02F1/7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石欢欢 |
地址: | 4000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光催化剂 钒酸铋 制备 废水处理技术 硝酸铋溶液 偏钒酸铵 三聚氰胺 光降解 烘干 灼烧 洗涤 太阳能 过滤 冷却 | ||
本发明属于利用太阳能的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钒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向偏钒酸铵溶液中加入硝酸铋溶液,然后调节pH至2‑12,随后加入60‑100℃的热水和三聚氰胺,于90‑160℃下搅拌1‑6h;B.冷却,过滤,洗涤至中性,然后烘干,灼烧。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钒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光降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利用太阳能的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钒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染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在国际上已位居前列。2011年,全国1800家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83.04亿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浙江省印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研究”,周国旺等,印染助剂,2015年第32卷第3期,第1-5页,公开日2015年03月31日。
然而,由于印染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使用的浆料、油剂、燃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生化需耗氧量高、色度高、pH值高、难生物降解、多变化的“三高一难一变”特点(“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周红等,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7年第1期,第60-62页,公开日2007年12月31日)。据中国国家环保部《2011年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纺织印染行业排放的废水总量居全国各工业部门废水排放总量的第3位,全行业废水排放量约为24.0亿m3/a,废水中污染物排放总量(以COD计)位于第4位。与国外相比,我国印染行业单位产品的耗水量比国外高约2倍,排污总量是国外产品的1.2-1.8倍。印染行业已成为我国水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是当前最为主要的水体污染源之一。因此,印染废水的综合治理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浙江省印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研究”,周国旺等,印染助剂,2015年第32卷第3期,第1-5页,公开日2015年03月31日;“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刘梅红,纺织学报,2007年第28卷第1期,第116-119页,公开日2007年01月31日)。
目前,处理印染废水常用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类:(1)基于天然矿物质多孔料吸附和膜分离技术的物理方法;(2)基于胶体化学理论,采用混凝手段的化学方法;(3)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的生物方法(“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周红等,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7年第1期,第60-62页,公开日2007年12月31日)。其中,吸附法是物理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其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物质,使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去除的方法。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硅藻土、活化煤、天然蒙脱土以及煤渣等。活性炭只对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等水溶性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对于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也非常有效,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胶体疏水性染料(“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研究及进展”,翁亮等,印染助剂,2005年第22卷第11期,第7-10页,公开日2005年11月30日)。混凝法是化学方法的一种,已被普遍采用。混凝法的工程投资费用低、占地面积小且处理量大,对疏水性染料的混凝效果较好,但是,其需要随水质变化改变投料条件,且对亲水性染料的脱色效果较差,COD去除率低,此外,还生成大量的泥渣,且脱水困难(“印染废水的脱色方法”,董旭卿等,广东化工,2004年第2期,第61-66页,公开日2004年12月31日)。生物法运行费用低、安全、无污染,对环境友好。然而,目前,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采用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运行不稳定,适用性不广,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与进展”,冯凯等,工业水处理,2009年第29卷第2期,第19-21页,公开日2009年02月28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未经重庆化工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72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