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的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70020.9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3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马牧源;朱耀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E02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孙海杰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原 沼泽 湿地 冲蚀 生态 修复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的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所述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测量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不同沟段的坡度及水体流速;再根据不同沟段的坡度和水体流速,在不同沟段修筑不同缓冲坝,改善现有土石袋筑坝法和混凝土筑坝法修复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会使得水体向侧方绕行或从坝底继续下切,加重坝体两侧和沟内的水土流失,形成新的侵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的生态修复方法,根据不同沟段的坡度、坡深和水体流速,修筑不同的缓冲坝,能够有效减缓水体流速抬高沟床,提高植被覆盖率,避免水体向坝底及沟壁两侧侵蚀,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的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湿地中泉源出露点、大的积水汇聚区或水土流失点的存在,使得水体需要经常流经某些地方,这些地方在水蚀和重力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固定的过水通道,且过水通道逐渐加深和拓宽,在湿地内形成冲蚀沟,不断向源头扩展,导致部分湿地土地裸露,植被破坏严重。
目前针对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主要采用填堵的方式进行修复,主要包括土石袋筑坝法和混凝土筑坝法等。尽管土石袋筑坝法和混凝土筑坝法能够将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中的大部分水体进行拦截,但是会使得水体向侧方绕行或从坝底继续下切,加重坝体两侧和沟内的水土流失,形成新的侵蚀。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的生态修复方法,以改善目前的土石袋筑坝法和混凝土筑坝法虽然能够将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中的大部分水体进行拦截,但是会使得水体向侧方绕行或从坝底继续下切,加重坝体两侧和沟内的水土流失,形成新的侵蚀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测量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不同沟段的坡度及水体流速;
(b)根据不同沟段的坡度和水体流速,在不同沟段修筑不同缓冲坝。
进一步的,所述不同缓冲坝的高度均≤50cm,且均低于同沟段的沟沿;
优选地,所述不同缓冲坝的宽度均≤3m。
进一步的,当沟段的坡度≤0.5%时,修筑塔头缓冲坝;
和/或,当沟段的坡度0.5%,且水流速度≥2m/s时,修筑碎石缓冲坝,且水体能够渗透通过碎石缓冲坝;
和/或,当沟段的坡度0.5%,且水流速度2m/s时,修筑泥炭缓冲坝。
进一步的,当沟段的坡度≤0.5%时,通过移植塔头形成塔头缓冲坝。
进一步的,碎石缓冲坝采用多个碎石堆砌而成,且多个碎石之间形成有孔洞,以使得水体能够通过孔洞渗透通过。
进一步的,采用多个泥炭袋堆砌形成泥炭缓冲坝,所述泥炭袋包括装载袋,所述装载袋的内部装载有泥炭土和草种。
进一步的,所述装载袋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装载袋为麻袋。
进一步的,所述不同缓冲坝上均种植有草类植被。
进一步的,在同一沟段间隔设置有多个相同的缓冲坝。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修复系统,包括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所述高原沼泽湿地冲蚀沟包括多个不同沟段,所述不同沟段均设置有不同的缓冲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00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