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同处理脱硫废水和强化细颗粒物团聚与脱除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72529.7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92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军;孙宗康;周磊;申奥;吴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C3/013 | 分类号: | B03C3/013;B03C3/0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沈进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同 处理 脱硫 废水 强化 颗粒 团聚 脱除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协同处理脱硫废水和强化细颗粒物团聚与脱除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凝并长大系统(1),所述凝并长大系统(1)包括截面呈方形的壳体(2)、颗粒物荷电装置、团聚液雾化荷电装置和湍流团聚装置;所述壳体左侧为进烟口,右侧为出烟口,所述进烟口和出烟口均呈喇叭口形状,且小口朝外;所述壳体的内腔从左往右依次分为颗粒物荷电区、团聚液雾化荷电区和湍流团聚区;
所述颗粒物荷电装置包括第一负电压直流高压电源(3)和若干个板电极(4),所述的若干个板电极(4)竖直并排布置于壳体内颗粒物荷电区,且与壳体中心线平行,所述板电极(4)依次串联后与第一负电压直流高压电源(3)正极连接,且第一负电压直流高压电源(3)正极与地面接地连接;每两个相连的所述板电极(4)之间设有一个放电端线型为芒刺线的线电极(5),所述线电极(5)与板电极(4)平行,且与壳体中心线垂直,所述线电极(5)依次串联后与第一负电压直流高压电源(3)负极连接;
所述团聚液雾化荷电装置包括团聚液喷雾装置与感应荷电装置,所述团聚液喷雾装置包括若干个双流体雾化喷嘴(8)、计量泵(9)、过滤器(10)、团聚液储罐(12)、化学团聚剂储罐(13),所述若干个双流体雾化喷嘴(8)并排设于壳体内团聚液雾化荷电区,且双流体雾化喷嘴(8)与地面接地连接;所述双流体雾化喷嘴(8)、计量泵(9)、过滤器(10)与团聚液储罐(12)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化学团聚剂储罐(13)与团聚液储罐(12)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团聚液储罐(12)内设有搅拌器(11),所述双流体雾化喷嘴(8)喷入团聚液方向与烟气流向相同,所述感应荷电装置包括第二负电压直流高压电源(6)和若干个高压环形电极(7),所述高压环形电极(7)的数量与双流体雾化喷嘴(8)上的喷嘴头数量相同,且双流体雾化喷嘴(8)的喷嘴头与高压环形电极(7)中心对齐,所述若干个高压环形电极依次串联成一排后与第二负电压直流高压电源(6)负极连接,且第二负电压直流高压电源(6)正极与地面接地连接;
所述湍流团聚装置包括m行n列绝缘扰流子(14),其中m≥2,n≥4,所述湍流团聚装置设于湍流团聚区,所述绝缘扰流子为十字形涡片结构,其横截面形状为十字形,十字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所述绝缘扰流子上的三条边上均匀布置矩形切口,且绝缘扰流子无切口的一条边正对烟气来流方向,绝缘扰流子高度与壳体高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同处理脱硫废水和强化细颗粒物团聚与脱除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静电除尘器(15),所述静电除尘器通过烟道与壳体的出烟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同处理脱硫废水和强化细颗粒物团聚与脱除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体雾化喷嘴(8)的喷嘴头与高压环形电极(7)中心之间距离为20mm,高压环形电极(7)的厚度为5mm,直径为100mm,环宽为10mm,所述串联为一排的环形电极位于壳体中间高度处,左右最外侧环形电极与壳体间距为100~150mm,相邻两个环形电极中心的间距为150~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同处理脱硫废水和强化细颗粒物团聚与脱除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列所述绝缘扰流子中相邻的两个绝缘扰流子的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600mm,每行绝缘扰流子中相邻的两个绝缘扰流子的中心线之间距离为150~300mm,最外侧绝缘扰流子中心线与壳体的间距为200~300mm,所述绝缘扰流子(14)为十字形涡片结构,其横截面形状为十字形,十字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边长为40~70mm,板材厚度3~5mm,所述绝缘扰流子上的三条边上均匀布置矩形切口,且绝缘扰流子无切口的一条边正对烟气来流方向,切口深度为20~50mm,宽度为10~30mm,切口之间间距为15~35mm,绝缘扰流子高度与壳体高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同处理脱硫废水和强化细颗粒物团聚与脱除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板电极顶部和底部与壳体距离均为50~100mm,宽度为800~1200mm,厚度为2~3mm,板电极之间间距为200~500mm,最外侧板电极与壳体之间距离为50~1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252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品位石料干式磁选降低容重的方法
- 下一篇: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