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市政污水厂剩余污泥资源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73326.X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17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武;刘明刚;涂弈州;闫志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4;C02F11/121;C02F3/30;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郭萍 |
地址: | 610046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市政 污水 剩余 污泥 资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市政污水厂剩余污泥资源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剩余污泥送入酸化调配池中调节污泥的TS浓度和pH值,然后进行超声波和微波处理,之后加入粉碎后的秸秆或/和粪渣,再加入固化稳定剂对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钝化处理;②厌氧发酵;③对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脱水、脱硫,送入双膜储气柜并利用沼气发电;④对厌氧发酵产生的污泥进行消毒并固液分离,得到沼渣泥饼和沼液;⑤将部分沼液返回酸化调配池中,对其余沼液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处理至达标后排放;⑥向沼渣泥饼中添加营养元素,干化、造粒,得到颗粒有机肥料。本发明可提高现有剩余污泥处理方法的环保性和提高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程度、降低剩余污泥的处理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剩余污泥资源化领域,涉及一种市政污水厂剩余污泥资源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2014年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为3500多万吨/年,且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我国各地区湿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值为32%。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污泥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自然干化、焚烧等方式,这四种处理方法的占比分别为65%、15%、6%、3%。据此可以看出我国污泥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的程度很低,加之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企业的处置能力不足、处置手段落后,有大量污泥未得到规范化的处理,直接造成了“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存在许多污水处理厂对污泥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浓缩脱水后便进行外运的现象,而且并没有交待污泥的最终去向,但即使对污泥进行了浓缩脱水处理,也往往达不到要求,污泥的含水率较高,污泥处理不到位不仅增加运输难度,而且会对运输路线周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更为严重的是,会给后续的污泥处置带来极大的不便:在堆肥处理时,因含水率较高达不到堆肥处理的要求,还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以及二次污染问题,无法满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填埋时,达不到垃圾填埋场的准入条件,不少垃圾场填埋场拒收污泥;焚烧时,因处理不到位达不到污泥焚烧时的热值,同时会耗费过多的热量,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等问题。
厌氧消化工艺是指在密闭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沼气和低分子氧化物。污泥的厌氧消化具有以下特点:
可获取可观的能源,平均每吨污泥可产生约44m3沼气,同时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减少污泥量,经厌氧消化后污泥量可减少50%左右,污泥的总体积减少至原来的10%左右;可稳定污泥性质,经厌氧消化后污泥中可分解、易腐化物质的数量减少,污泥性质稳定;可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未消化的污泥呈黏性胶状结构,不易脱水,经厌氧消化后胶体物质被气化、液化或分解,使得污泥中的水分与固体易分离;消除污泥恶臭,经厌氧消化后,污泥中的恶臭物质分解后以硫化氢等气体形式从污泥中分离出来,污泥不再恶臭;可提高污泥卫生质量,甲烷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污泥经厌氧消化可杀死大部分病原菌和其它有害微生物。
鉴于剩余污泥处理现状,我国急切需要更加环保和资源化利用程度更高的剩余污泥处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剩余污泥的出路。如果能以厌氧消化工艺为基础开发出市政污水厂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将污泥中的重金属等成分在源头加以控制,解决经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的重金属离子无害化稳定化问题,并采用适当的措施将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返田或用作园林绿化、苗圃等,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填埋所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还可解决现有剩余污泥处置方法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一举多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市政污水厂剩余污泥资源化方法,以提高现有剩余污泥处理方法的环保性和提高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程度、降低剩余污泥的处理能耗。
本发明提供的市政污水厂剩余污泥资源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四川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33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堵塞的人工湿地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生物技术用淤泥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