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流滨岸带沼柳移栽恢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75254.2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8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广;王国栋;芮璐;姜明;吕宪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30102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岸带 移栽 河流 恢复 农业面源污染 河流生态 河流湿地 生态恢复 水分调控 土地平整 植被恢复 植株选择 河岸带 预防性 消减 生态系统 栽植 修复 景观 创建 应用 | ||
河流滨岸带沼柳移栽恢复方法,本发明涉及河流滨岸带沼柳移栽恢复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河流生态修复缺少预防性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土地平整技术,水分调控技术,植株选择及栽植技术对河岸带进行植被恢复,对稳定河滨岸带生态系统,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创建优美河流湿地景观具有重要作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针对性强、可行性、实用性的快速沼柳移栽恢复的综合方法。本发明应用于生态恢复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流滨岸带沼柳移栽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多样性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繁衍、生存发展之基。河流生态系统是以水循环为纽带,以水系及河道为主脉,一个基于气候、水文、地质和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在内的复杂、复合生态系统。
河流是由干流和众多支流构成的水系,水系又与周边的环境要素形成了完整的流域系统。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及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国内多数河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几十年来,关于河流生态修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和具体的案例应用,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恢复的思路主要按照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退化程度,利用恢复、重建、修复等生态手段进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原貌。河流生态修复目前多注重水文情势修复、水质改善、河流地貌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措施,大多数修复案例是在河段尺度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技术和工程设施调度技术的应用与示范。但河流生态修复多对污染、物种退化这些显性的因素采取治理工程措施,尚缺少预防性、综合性措施,例如实施全河流禁渔、禁止采砂等措施,停止人类的干扰活动,以自然之力形式恢复河流生态。
沼柳生于草甸、沼泽及河岸潮湿地,是典型东北山区河流源头湿地植物,具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构建等多重生态功能,是保护健康水源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沼柳扦插繁殖方向研究较多,对于实际应用到河流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较少。因此,发明一种沼柳快速移栽恢复方法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河流生态修复缺少预防性的问题,提供一种河流滨岸带沼柳移栽恢复方法。
本发明河流滨岸带沼柳移栽恢复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平整土地;二、选择植株进行栽植:在4月中旬,选择一年生的野生沼柳幼苗,挖掘尺寸为30cm×30cm×30cm见方带根土块进行移栽;三、水分调控:栽植当天、栽植后5天和15天对沼柳进行灌溉,保证土壤含水量不低于50%。
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技术主要应用于土壤板结较硬、硬质化程度较高的退化河流滨岸带。土壤平整技术就是通过人为机械化过程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水分涵养量,提高土壤的水分涵养能力。在河流滨岸带宽2m范围内对岸边土地进行平整,采用机械工具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挖掘植物栽植坑穴。
水分控制技术:主要是保持栽植坑穴的土壤湿润度,利用人工补水的方式对栽植沼柳进行浇灌,按照栽植当天,5天,15天对沼柳进行浇灌,保持土壤水分在50%以上,缓解春季旱情,提高成活率。
植株选择及栽植技术:在选择沼柳幼苗时,尽量选择沼柳丛生密度大,1-2年生的野生沼柳幼苗,既能稀疏采苗区植物密度,促进沼柳种群生长,又能够为恢复区提供优质种苗。沼柳幼苗选择高度在100cm-150cm之间,直径1-2cm。在河岸带两边平行栽植2行,行间距50cm,种苗之间间距10m。沼柳幼苗采集与移栽时间要短于24小时。
本发明的方法集成创新了土地平整技术、水分控制技术和沼柳植株选择及栽植技术。即采用平整土地、去除杂草、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及沼柳幼苗选择与栽植技术等组成的沼柳种群恢复技术。本发明可以应用到吉林东部山区退化河流生态系统需要生态恢复及生物栖息地构建的小流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52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