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RH精炼过程钢液循环流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75340.3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2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林路;侯中晓;杨勇;汪成义;何赛;吴伟;杨利彬;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钢铁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21C7/10 | 分类号: | C21C7/10;C21C7/0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rh 精炼 过程 循环 流量 方法 | ||
一种提高RH精炼过程钢液循环流量的方法,属于钢水精炼技术领域。采用转炉/电炉‑精炼RH‑连铸工艺流程生产高品质纯净钢,在RH精炼过程中,通过利用现有钢包底吹氩气系统,在钢包底部吹入氩气,底部吹入的氩气泡随钢液流场运动,提升钢液进入RH浸渍管上升管,实现钢包底吹氩气与浸渍管内提升气体协同控制,从而克服了实际生产中RH浸渍管吹气孔位置难以改造以及提升气体流量过大吹透浸渍管内钢液反而减小提升驱动力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实现RH精炼过程提升钢铁循环流量的目的。优点在于,该方法简单可靠,可操作性强,便于实现,RH循环流量提升,脱碳效率高精炼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钢水洁净度。
技术领域
本方明属于钢水精炼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提高RH精炼过程钢液循环流量的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提高RH精炼过程钢液反应效率,提高钢水脱碳效率,缩短精炼时间,优化精炼效果,提高钢水洁净度,从而对提高钢材品质,增大钢铁企业品牌和经济效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发明对高品质纯净钢(如IF钢、轴承钢、硅钢等)冶炼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客户对产品要求的提高,如何高效、稳定、批量的生产洁净钢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也是当今炼钢技术重大的发展方向。RH精炼技术于1959年由德国Rheinstahl和Hutlenwerke公司联合开发由于其具有周期短,生产能力大,精炼效果好等优点,在纯净钢及超低碳深冲钢的生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H逐渐成为冶炼高品质钢不可或缺的精炼设备;但随着生产节奏的加快和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RH高效化逐渐成为高品质钢开发的限制性环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大势所趋。
RH过程中钢水在气泡浮力作用下的循环流动是所发生各种物理化学现象的基础和核心。脱氢、脱氮和脱碳等现象皆发生在流动的钢水和真空气相之间,确定这些宏观现象、过程速率要依赖对RH过程钢水循环流动现象的准确描述。循环流量越大,RH处理时间越短。RH精炼技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钢液进行良好的搅拌,使钢液的温度、成分均匀化,促进精炼反应顺利进行,而衡量其搅拌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循环流量。
提高循环流量,缩短混匀时间是提高RH精炼效率的手段。对于RH精炼冶炼过程,通过不断优化RH设备参数(浸渍管直径、长度、形状以及浸渍管吹气孔布置等)和工艺参数(提升气体流量、真空压力、浸渍管浸入深度等)来提升RH钢水循环流量,以此达到提升RH精炼效率及提高钢水洁净度的目的。虽然我国广大钢铁企业在RH精炼高效化生产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同等RH工作能力的条件下,国内RH生产效果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造成与国外超低碳钢质量差距较大,而且性能较不稳定,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实现RH精炼高效化生产一直是钢铁企业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实际生产中RH设备本身改进难度大以及常规工艺参数优化挖潜有限等原因,需要在现有RH精炼装备及工艺基础上提供新的提升RH循环流量的工艺方法。因此,如何从工艺优化上进一步提高RH精炼过程钢水循环流量进而提升RH生产效率,对于钢铁企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RH精炼过程钢液循环流量的方法,RH精炼过程中采用浸渍管上升管提升气体与钢包底吹氩气协同配合来驱动钢水循环流动的冶炼工艺。很好的解决了在不改变现有RH浸渍管等装置情况下精炼中循环流量进一步提升困难的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大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对高品质洁净钢的的生产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钢铁研究总院,未经钢铁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53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万向式自动送氩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部件的热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