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78558.4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4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华;杨明卿;陶海波;张恒敬;颜承恩;周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智睿昌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60/00 | 分类号: | F24S60/00;F24S20/40;F24D15/02;F24D15/04;F24D17/02;H02S40/44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能系统 热泵装置 光伏板 主动式 聚热 太阳能 蓄能装置 吸收 存储 光伏发电装置 冷媒循环管路 太阳能吸收 蒸发器组件 可见光 光伏产品 光伏发电 聚热装置 热泵循环 有机结合 转化效率 能效比 有效地 传输 传递 转化 | ||
1.一种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依次相互连接的以下装置,
光伏发电装置(1),通过光伏板(11)吸收可见光而转化成光电;
热泵装置(2),用于将光伏板(11)产生的热能通过冷媒循环管路(21)传递至蓄能装置(3);热泵装置(2)的蒸发器组件(22)与光伏板(11)连接而形成聚热装置(20);
蓄能装置(3),用于吸收并存储从热泵装置(2)单向输送来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
装置(20),蒸发器组件(22)与光伏板(11)的表面紧密贴合而连接成一体式结构;
在蒸发器组件(22)与光伏板(11)之间的贴合部涂覆有一层导热胶(2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器组件(22),优选为翅片式换热器(40)、单向多通道换热器(50)、板管式换热器(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翅片
式换热器(40),在与光伏板(11)贴合部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一组挡风板(41);
挡风板(41)与背板(43)之间形成垂向的空气循环通道(44),在空气循环通道(44)一端设置有风机(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翅片
式换热器(40),盘管(45)的轴向与光伏板(11)表面保持平行,与光伏板(11)贴合的翅片(46)具有U型的剖面结构;
翅片(46)和光伏板(11)之间贴合部(A)的宽度,与相邻两翅片的间距(C)的比值为1:(0.8-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翅片式换热器(40)的垂向,分为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
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的翅片垂向长度比值为2:1,上部区域与下部区域的翅片间距(C)比值为1: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多通道换热器(50),在入口汇集管(51)与出口汇集管(52)之间连通有多组并联的、平行设置的换热管(53);
换热管(53)与底板(54)紧固连接,底板(54)通过导热胶(29)与光伏板(11)紧密贴合;
换热管(53)具有扁管和/或D型管的剖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管式换热器(60),在板(61)上通过吹胀工艺而形成多方向、多流道的管(62),冷媒在流入总管(63)和流出总管(64)之间循环流动;
在板管式换热器(60)同一侧,板(61)、管(62)分别与光伏板(11)之间的贴合部涂覆有一层导热胶(29);
管(62)具有扁管和/或D型管的剖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发电装置(1)的逆变器(14),连接热泵装置(2)以交流供电。
10.应用如权利要求1至9所述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系统的聚热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循环管路中冷媒相变,吸收光能转化形成的热能,被热泵装置(2)从光伏发电装置(1)一侧传递并存储至蓄能装置(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主动式太阳能聚热储能方法,其特征在于:蒸发器组件(22)与光伏板(11)的表面紧密贴合而连接形成聚热装置(20);
蒸发器组件(22)接触传输光伏板(11)形成的热能,光伏板(11)温度被控制在20-3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智睿昌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智睿昌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855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