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传感器软模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80105.5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7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改芳;樊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孙妮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传感器 模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字传感器软模型系统,所述系统主要分为新建传感器子系统、传感器管理子系统和命令响应3个子系统;针对这三个子系统,进一步构建了的内部功能组成模块,实现了新建传感器,加载传感器,响应命令,关闭传感器等系统功能,其中响应命令功能中包括读ROM、匹配ROM、跳过ROM、搜索ROM、报警搜索、数值转换、读RAM、写RAM、复制RAM、重调EEPROM、读供电方式等11个命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数字传感器软模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发展变得尤为迫切。科学技术越发达,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对传感器的依赖性也就越大,数字传感器的生产工艺环节比较多,工艺比较复杂,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精力,进行温度、零点、非线性、滞后、蠕变等性能补偿及四角误差调整,现用的补偿技术难以达到高质量要求,普遍存在着生产成本和质量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严重问题。电子技术的飞跃进步,单片机的普及推广,数字化传感器将不断变化,在软、硬件技术上采用数字化自动补偿与误差修正技术,高准确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是传统应变式数字传感器所不能比拟的。
数字传感器软模型的部分应用:(1)服务于数字传感器的原型硬件设计与调试;(2)作为智能数字传感器的一部分;(3)可模拟数字传感器网络的组网;(4)可组建基于数字传感器的监测网,测试数据传输路径算法;(5)可在实际布设监测网前,测试各种参数;总之在生产、研究和工程中,数字传感器软模型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传感器的发展,各行各业将会对数字传感器产生巨大的需求量。但是由于探测环境、探测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硬件传感器的应用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数字传感器软模型作为传感器的软件形式,由于不受探测环境,生产工艺的限制,成本低廉,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提供更高的可靠性等优势,将会在很多情况下代替硬件数字传感器的工作,在与数字传感器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由于探测环境、探测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硬件数字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数字传感器软模型系统,所述数字传感器软模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新建传感器子系统、传感器管理子系统、单片机子系统和命令响应子系统;其中:
所述新建传感器子系统,用于新建若干个传感器;其中,针对每个传感器,由用户输入其对应的传感器参数,进一步完成传感器的创建;所述新建传感器子系统包括数据转换模块和新建文件模块;所述数据转换模块用于对用户输入的传感器参数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并将转换后的数据进一步传输到新建文件模块;所述新建文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数据转换模块传输的数据,创建对应的传感器文件;
所述传感器管理子系统,用于管理并加载新建的若干个传感器到数字传感器软模型系统中;所述传感器管理子系统包括加载传感器模块、初始化传感器模块和关闭传感器模块;所述加载传感器模块,用于读出每个传感器文件中存储的传感器参数,将读出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加载到位于内存中的传感器参数列表中;所述初始化传感器,用于对传感器进行初始化;所述关闭传感器模块,用于关闭加载到系统中的传感器,具体是对传感器参数列表中的数据进行格式化;
针对加载到系统的每一个传感器,所述单片机子系统用于读取、存储和传输传感器传输的数据;
所述命令响应子系统,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操作命令,并将接收到的操作命令通过单片机子系统传输到每个传感器,传感器对接收到操作命令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和响应。
进一步的,所述新建传感器子系统中,用户输入的传感器参数包括十进制整数,针对用户输入的传感器参数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具体是将读到的十进制整数转换成8位有符号的二进制数据,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0表示非负数,1表示负数,若输入的参数为负数,则将参数转换成补码形式的二进制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01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