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和降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80198.1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2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华仲炯;张忠海;陈洁;史尧林;燕帅;曾祺;王松;邓连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75;B01D53/56;B01D53/50;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乔雪微 |
地址: | 315207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 再生 烟气 除尘 脱硫 系统 降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催化裂化CO锅炉脱硫脱硝改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和降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烟机单元、锅炉脱硝单元和除尘脱硫单元,其中,所述除尘脱硫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三偏心双蝶板蝶阀、放空阀、激冷塔和除尘脱硫综合塔,该系统用于增加所述烟机单元的压力降低量,降低所述锅炉脱硝单元的压力。有效的降低了烟机出口压力、锅炉压力和省煤器出口压力与除尘脱硫综合塔入口压力之间的压差(ΔP6=P7‑P6),能够适应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在应急工况下的控制需求,实现锅炉与催化主系统同周期运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裂化CO锅炉脱硫脱硝改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和降压方法。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量大,温度高,而且含有催化剂粉末,极易引起蝶阀的磨损、变形,因此催化裂化再生单元的烟风系统通常通过设置水封罐来控制烟风的进出,而以蝶阀控制作为补充控制方式。
但是,催化裂化CO锅炉脱硫脱硝改造后,为了保证锅炉系统各模块(脱硫脱硝除尘)单独切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烟风系统设置了多个水封罐,每个水封罐前有相应蝶阀控制。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Ⅰ)、锅炉压力较高,多次突破炉顶防爆门,严重影响了锅炉的安全运行;(Ⅱ)、由于锅炉压力较高,导致前部烟机背压增大,烟机由发电状态转变为耗电状态,增加了系统的能耗;(Ⅲ)、锅炉压力上升余量较小,导致锅炉清灰周期变短,影响长周期运行,与前部催化主系统开停工周期不一致,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排放。
CN201410084850.4公开了一种低压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水封罐。其采用了缩短的烟气入口管,使入口管下沿与烟气出口管的上沿平齐,这样烟气进入水封罐后转90°就可以出去,使烟气压降比传统水封罐压降减少3/4以上,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浮仓和水封槽来启闭烟气入口管,与现有的两位式切断水封罐相比,具有压降低,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Ⅰ)、需要将若干个常规水封罐改造成低压降水封罐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由此造成动改量较大,并且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一般为在老系统基础上进行改造,现场空间较小且新旧水封罐尺寸不一致,重新设计布局一个低压降水封罐则现场配管难度较大,相关管线的改量动也较大;
(Ⅱ)、锅炉压力虽有下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下降效果,烟机仍处于耗电状态,锅炉清灰周期短;
(Ⅲ)、不涉及催化再生烟气流程的自动控制方案,不能适应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系统在应急工况下的控制需求。
因此,本领域亟需解决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改造后,催化再生烟气在锅炉中的压力大的问题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水封罐和相关管线的改动量大且达不到理想的降低锅炉压力的效果,以及不能适应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在应急工况下的控制需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和降压方法,该方法通过较小的改动量和较低的配管难度有效的降低了烟机出口压力、锅炉压力和降低了省煤器出口压力与除尘脱硫综合塔入口压力之间的压差(ΔP6=P7-P6)。使得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的压差主要分布在烟机单元,利用烟机入口压力与烟机出口压力压差值的增大,增加烟机发电。能够适应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在应急工况下的控制需求,实现锅炉与催化主系统同周期运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催化再生烟气脱硝除尘脱硫系统,该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烟机单元、锅炉脱硝单元和除尘脱硫单元,其中,所述除尘脱硫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三偏心双蝶板蝶阀8、放空阀9、激冷塔24和除尘脱硫综合塔25,以及连通消防水的喷水管线k,喷水管线k上设置激冷水阀19,该系统用于增加所述烟机单元的压力降低量,降低所述锅炉脱硝单元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01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层鞋柜
- 下一篇:一种带加热功能的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