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同时制备多孔金纳米颗粒与六边形金纳米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1683.0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6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梁峰;吴慧颖;曾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22F1/0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朱宏伟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纳米片 纳米颗粒 多孔金 六边形 制备 胶束溶液 反应前驱体溶液 抗坏血酸溶液 还原前驱体 氯金酸溶液 泊洛沙姆 超声分散 分子识别 固态颗粒 光热治疗 近红外光 纳米器件 生物医学 实验试剂 实验条件 吸收性能 药物运载 正六边形 超纯水 可用 催化 澄清 透明 环保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同时制备多孔金纳米颗粒与六边形金纳米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向超纯水中加入泊洛沙姆(F127),超声分散形成透明澄清的胶束溶液;向胶束溶液中加入氯金酸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形成反应前驱体溶液,得到的固态颗粒即为多孔金纳米颗粒;用抗坏血酸溶液还原前驱体溶液,反应完全后离心分离,水洗,即得到六边形金纳米片。本发明具有操作简便,实验条件温和以及实验试剂环保等优点,制备的多孔金纳米颗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用于催化以及药物运载领域,正六边形金纳米片对近红外光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纳米器件,生物医学,分子识别,光热治疗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时制备多孔金纳米以及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吸收性能的六边形金纳米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人类所征服,但恶性肿瘤的治疗仍旧是世界级的难题。虽然目前现有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大。相比之下,最近兴起的光热疗法由于具有侵入性小、针对性强(光照区域)、副作用小等优点,引起了许多医学工作者的注意。光热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是利用特殊的纳米材料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可使肿瘤产生局部超高温度,从而轻易地将肿瘤细胞杀死,而对正常组织细胞基本上没有影响,因此在肿瘤治疗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光热治疗的核心是研发出具有超强光热转化效率的纳米材料。
纳米金作为一种贵金属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特性和优异的热稳定性。尤为重要的是纳米金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对蛋白质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等非共价结合,使其在药物输运以及光热治疗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金纳米结构有纳米颗粒、纳米多面体,纳米棒、纳米丝,纳米片等。与普通的金纳米颗粒不同,多孔金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意味着它可以在药物输送领域有着更好的表现。人体组织对700-1000nm的近红外光基本没有吸收,而金纳米片在该波段显示出明显的吸收性能,这意味着具有二维结构的金纳米片在光热治疗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目前制备多孔金纳米颗粒材料的方法主要依赖模板刻蚀法,该方法操作繁琐,条件难于控制,而通常通过传统方式制备出的金纳米片具有分散性较差以及尺寸分布不均一的缺点,这对多孔纳米金以及二维纳米片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后续应用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同时制备多孔金纳米颗粒与六边形金纳米片的方法,采用F127(泊洛沙姆)、氯金酸水溶液、抗坏血酸制备,产品金纳米片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吸收性能,具有操作简便,实验条件温和以及实验试剂环保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同时制备多孔金纳米颗粒与六边形金纳米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向超纯水中加入泊洛沙姆(F127),超声分散形成透明澄清的胶束溶液;
2)向胶束溶液中加入氯金酸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形成反应前驱体溶液,得到的固态颗粒即为多孔金纳米颗粒;
3)用抗坏血酸溶液还原前驱体溶液,反应完全后离心分离,水洗,即得到六边形金纳米片。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胶束溶液中泊洛沙姆的质量浓度为0.5%~1.5%。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氯金酸溶液浓度为100mmol/L,抗坏血酸溶液浓度为0.1mol/L。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用抗坏血酸还原前驱体溶液时采用分液漏斗在35~80℃的温度下以15~30min/mL的速度滴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16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