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1877.0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68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毛雪慧;李伟奇;赵萌;林静;彭亚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碧园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00 | 分类号: | E02B1/00;E02B3/00;E02B3/10;E02B3/12;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科友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41 | 代理人: | 晏凯洁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补水 河道 深潭 生态修复系统 浅滩 生物通道 补水口 溢流坝 木桩 块石 鱼巢 生物多样性 分布设置 河道护坡 良性循环 生态河床 生物入侵 水体环境 上游 构建 水草 种植 生态系统 多样性 树木 水质 恶化 恢复 | ||
1.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基于现有的补水型河道构建生态河床,其特征在于,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补水型河道(1)及设置在河道中的上游补水口(2)、入口深潭(3)、块石群(4)、浅滩深潭群、溢流坝(6)、木桩群(7)、鱼巢(8)和生物通道(9),所述的入口深潭(3)设置在上游补水口(2)下游处,块石群(4)设置在入口深潭(3)下游,浅滩深潭群、溢流坝(6)、木桩群(7)、鱼巢(8)和生物通道(9)沿河道分布设置,在河道护坡上种植树木,在浅滩中种植水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水型河道(1)的河床底部铺设30cm厚的碎石,碎石的粒径为5-10cm,并零星放置大块块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游补水口(2)通过抽水泵与水库的水连通,补水型河道(1)的长度为2000m,宽度为10m,补水后河道水深为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口深潭(3)相距上游补水口(1)500m,入口深潭(3)的长度为20m、宽度为10m、深度为2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块石群(4)的布置面积为150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浅滩深潭群的设置规律为:浅滩与深潭(5-5)的水面比例为6:4;浅滩高30cm,沿河道分别设有砾石浅滩(5-1)、粗砂浅滩(5-2)、植物浅滩(5-3)和细砂浅滩(5-4),滩地中设置积水洼地和池沼地,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深潭(5-5)的直径为2-3m,深潭(5-5)的深度为1.5m;当河床断面≤10m时,浅滩按照河床面积的10%-15%设置;当河床断面> 10m时,浅滩按照河床面积的15%-25%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坝(6)的设置规律为:当河道坡降≤0.3%时,每隔400-500m设置一处溢流坝(6),当河道坡降>0.3%时,每隔150-200m设置一处溢流坝(6);溢流坝(6)高出河床10cm-15cm,溢流坝(6)为一字型或鱼鳞型或S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木桩群(7)的设置规律为:河道每100米左右设置一个木桩群(7),木桩排长5-8m,木桩半径为10cm,左右岸交错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巢(8)的设置规律为:河道每100米设置一个鱼巢(8)系统,一个鱼巢(8)系统长度5-8m,在水陆交错带处左右岸交错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通道(9)的设置规律为:在河道过河天桥下或者河道人流量较小处设置横跨河道的圆木,生物通道(9)按照河道每500m设置一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碧园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碧园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187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落叶网
- 下一篇:一种混合坝体透水型生态造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