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智慧堤坝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5084.6 | 申请日: | 2019-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8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傅长锋;韩李明;杨铁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Q50/06;E02B1/00;E02B7/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蒙建军 |
地址: | 30025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堤坝 大数据 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获取模块 数据显示模块 网络通信模块 生态 接收数据处理模块 安全技术领域 三维实体模型 采集 河道 处理数据 定时分析 获取模块 技术手段 接收数据 数据交互 信息共享 动态化 云计算 智慧性 物联 运维 感知 互通 监控 展示 分析 安全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智慧堤坝,涉及生态堤坝、河道行洪安全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显示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对堤坝信息进行实时或定时感知并采集;数据处理模块接收数据获取模块采集到的堤坝信息,并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对堤坝信息进行实时或定时分析;数据显示模块接收数据处理模块的处理数据,并实现堤坝动态化实时效果展示;网络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显示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该发明能够及时客观地把握堤坝的状态,保证河道行洪安全;并通过物联互通、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和计算,以及三维实体模型显示技术手段,实现生态堤坝的智慧性运维监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堤坝、河道行洪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智慧堤坝。
背景技术
河堤的作用是让河水按照人们规定的方向流动,防止河水外溢泛滥成灾,以减少或避免对人类活动的侵害。
河道防洪堤坝通常用是以当地土、石料为主,经过抛填、辗压等方法堆筑而成。堤坝一般呈梯形断面,边坡陡缓与堤高、筑堤土料和堤基岩土力学性质有关,堤顶宽度根据堤高、巡查交通、防汛抢险等要求确定,堤顶高程按防洪水位、风浪爬高、安全加高确定,堤坝断面应满足坡面抗滑稳定和渗透稳定要求;对易受风浪、水流冲刷的部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生态河堤以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安全性、耐久性的同时,将过去用混凝土、浆砌石等不透水的河堤修建成土体、水体、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河堤,使其具有生态廊道、缓冲带和植被护岸等功效,不仅可以为防洪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同时还是一道人水和谐相处的风景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大规模拆除已经修建的混凝土河堤,重新修建生态河堤,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改善了河道的水体和生态环境。
当堤坝投入使用以后,人们需要对堤坝的状态进行实时掌控,这样才可以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使用,目前,为了保证堤坝的正常使用,人们需要定期对堤坝进行检测和维护,但是传统的检测和维护大多是采用人工定时定点的方式完成,显然这种传统的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人为检测的结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实时客观的反映堤坝的实时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智慧堤坝;该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智慧堤坝能够及时客观地把握堤坝的状态,保证河道行洪安全;并通过物联互通,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计算,以及三维实体模型显示等技术手段,实现生态堤坝的智慧性运维监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智慧堤坝,至少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云计算分析)、数据显示模块以及网络通信模块;其中:
上述数据获取模块实现堤坝信息实时感知并采集:
堤坝基本信息获取模块,获取原始数据,包括:堤坝总平面布置图的平面坐标及标高,堤坝结构尺寸,筑堤材料分区及其材料属性,堤坝基础岩土分层及其岩土物理力学属性、堤坝植被绿化种类、范围,河道水情、冰情,以及堤坝区域的降雨、气温、风力风向、日照、冻土深度等气象数据,视频数据等;
以一定间隔设置坝体、坝基岩土力学指标采集器,实时采集,至少包括岩土常规物理力学参数、土料固结、含水率,坝体、坝基岩土应力应变及其土料固结状态;
以一定间隔设置堤坝垂直沉降、水平位移等堤坝变形观测点,并实时采集;
以一定间隔设置堤坝渗流水位计,实时获取堤坝的渗流水位、周边地下水位;
以一定间隔设置河道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水质观测仪,定期采集数据。
以一定间隔设置蒸散发仪:实时采集植物蒸散发、裸地蒸发、水面蒸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50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