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6225.6 | 申请日: | 2019-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1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廖永岩;李帆;方怀义;刘珂;李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钦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535011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氮 存活率 养殖 摄食率 残饵 水产养殖 观测 安全 | ||
本发明属于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所述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采用氨氮0~100mg/L浓度养殖合浦绒螯蟹。本发明在0~100mg/L低浓度组下的合浦绒螯蟹的养殖存活率高、摄食率高;养殖安全浓度为0~10mg/L范围内。同时说明水产养殖过程中及时清除残饵、死蟹以及时刻观测氨氮浓度的重要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蟹类的生长发育受氨氮影响显著。水生生物的排泄物、残饵、腐败的尸体都会引起水环境中氨氮浓度的升高,控制好氨氮浓度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在如今的蟹类养殖过程中,为了增加蟹类产量,养殖工作人员会投喂过量的饵料,也就导致水体氨氮浓度过高。现有等研究表明氨氮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大眼幼体24h的LC50为90.1mg/L,并且发现中华绒螯蟹幼体对氨氮的抵抗力比目前研究的其他甲壳动物要弱。现有发现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在氨氮浓度为16.86mg/L的水环境中时,蓝蟹的存活率和蜕壳率受氨氮影响显著。现有研究发现把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仔蟹放在氨氮浓度为5mg/L的水环境中96h存活率仅为62.5%。现有研究表明总氨氮对中华绒螯蟹幼蟹96h的LC50为119.67mg/L。现有研究表明把河蟹仔蟹放在氨氮浓度为4mg/L的水环境中96h存活率仅为30%,并且发现河蟹Z1、Z2幼体时期对氨氮的敏感度比Z3和M时期要高的多。现有研究发现氨氮会影响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幼体的存活率以及蜕壳率。但关于氨氮对合浦绒螯蟹存活和摄食方面的研究还没见有报道,所以进行此试验也是为今后合浦绒螯蟹的科学研究和人工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水环境中以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的总和称为氨氮,非离子氨和铵离子可随水体中PH、温度、溶解氧、盐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而相互转换,其中非离子氨是导致蟹类机体中毒的主要物质,中毒机理是由于水体中非离子氨浓度过高通过蟹类的鳃组织侵入其机体,导致血蓝蛋白的载氧功能降低,使蟹类呼吸困难,严重时可造成蟹类组织器官的损伤或者死亡。大量的研究发现氨氮对水生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每一种水生动物对氨氮的耐受性是不同的,而且同一种水生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氨氮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氨氮对水生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每一种水生动物对氨氮的耐受性是不同的,而且同一种水生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氨氮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控制氨氮提高合浦绒螯蟹养殖存活率和摄食率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合浦绒螯蟹存活的氨氮测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优质的合浦绒螯蟹与饵料;每个塑料桶内放入10只合浦绒螯蟹,为一个氨氮组;试验前,把7组蟹分别放在曝气48h的自来水里暂养3d,暂养结束后的次日开始骤变实验;
步骤二:氨氮骤变,氨氮浓度设置为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250mg/L、300mg/L共7个梯度,分为7个氨氮组,观察、投饵和换水时对塑料桶内合浦绒螯蟹的活力、存活、摄食等情况做好记录,并用溶氧仪、水银温度计、PH计分别测量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是否恒定;
步骤三:氨氮骤变后的恢复实验,把各个氨氮组还存活的合浦绒螯蟹分别放入曝气48h的自来水中暂养2d,暂养期间按照氨氮骤变实验的方法进行管理,用暂养期间所记录的摄食、存活、活力等数据分析每组蟹的恢复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钦州学院,未经钦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62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