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方法及卫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8550.6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5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尤伟;张坤;王旭生;彭玉明;何振宁;陆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1/66 | 分类号: | B64G1/66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源传输 连接装置 触点 导向限位 对接过程 分离装置 回路闭环 能量传输 设计空间 位移误差 卫星指向 物理隔离 有效分离 卫星 兼容性 平台舱 稳定度 载荷舱 固连 必要条件 断开 重复 保证 | ||
1.一种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能源传输触点、第二能源传输触点;
第一能源传输触点设置在第一连接装置上,第二能源传输触点设置在第二连接装置上;
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之间能够重复对接、分离;
当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之间对接时,第一能源传输触点、第二能源传输触点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这两者中,其中:
-一者为主动控制装置,另一者为被动控制装置;或者
-所述两者均为主动控制装置;
其中,在所述主动控制装置的作用下,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能够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动控制装置包括电磁铁(2),被动控制装置包括吸附块(4);或者,主动控制装置包括电磁铁(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装置;
-所述分离装置包括运动部件;所述运动部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运动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允许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之间相对接;当所述运动部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之间相分离;或者
-第一连接装置和/或第二连接装置构成分离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之间具有相配合的对接导向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部件设置在对接导向面上;
当所述运动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运动部件不凸出所述对接导向面;
当所述运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运动部件凸出于所述对接导向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供电电缆、第二供电电缆;
第一能源传输触点、第一供电电缆以及第一连接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所述第一能源传输触点与第一供电电缆一端相连,第一能源传输触点位于第一连接装置外表面,第一供电电缆位于第一连接装置内部;
第二能源传输触点、第二供电电缆以及第二连接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所述第二能源传输触点与第二供电电缆一端相连,第二能源传输触点位于第二连接装置外表面,第二供电电缆位于第二连接装置内部。
所述对接导向面主要由两个坡面连接组成,且两坡面间夹角不等于180°。
8.一种卫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舱体、第二舱体,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
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在第一舱体上;
第二连接装置连接在第二舱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卫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体与第二舱体空间隔离;
第一舱体为载荷舱,第二舱体为平台舱;
所述载荷舱依靠自身蓄电池供电;所述平台舱依靠太阳翼供电。
10.一种卫星舱间能源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卫星舱间能源传输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需要能量传输时,对接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完成第一能源传输触点和第二能源传输触点的电连接;
步骤B:能量传输过程中,第一供电电缆、第二供电电缆通过第一能源传输触点和第二能源传输触点的电连接联通,形成能量传输回路闭环,进行能量传输;
步骤C:能量传输完成后,分离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断开第一能源传输触点和第二能源传输触点的电连接,断开能量传输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855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