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93533.1 | 申请日: | 2019-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4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姚琼;全林发;董易之;陈炳旭;林少源;冯日碧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5/12 | 分类号: | A01N65/12;A01N65/08;A01N47/34;A01N25/30;A01P7/04;A01P17/00;A01M29/12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朱聪聪 |
地址: | 510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荔枝 蛀虫 成虫 协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它是在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以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喷洒荔枝龙眼果树;在荔枝蒂蛀虫卵期,以荔枝蒂蛀虫杀卵剂喷洒果树。本发明提出的荔枝蒂蛀虫成虫期和卵期协同防控方法是经过实验室及果园验证试验,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期和蛹期无法进行防控这一特点,所研发该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既保证了防治效果,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大幅度提高荔枝龙眼的产量和品质,达到荔枝龙眼安全生产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病虫害防控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和龙眼是我国的优势名贵水果,二者的栽培面积及果实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荔枝龙眼栽培中频发、暴发性蛀虫,该虫以幼虫为害,其蛀果率严重时可高达到60%以上,是荔枝龙眼产业“零容忍”的害虫防控对象。同时,荔枝蒂蛀虫一直是果树害虫中的防控难题,唯有在其成虫期反复大量施药才能保证防控效果。然而化学农药的反复大量使用造成一系列问题,包括:加速害虫抗药性产生,加重环境污染,造成荔枝龙眼农残超标和影响果实品质及内销出口等。荔枝蒂蛀虫具有钻蛀性特点及独特的发生规律,在该虫幼虫期和蛹期无法进行防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该防控方法通过在荔枝蒂蛀虫成虫期干扰其产卵,在荔枝蒂蛀虫卵期将卵灭杀,从而有效控制荔枝蒂蛀虫种群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本发明的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1)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以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喷洒荔枝龙眼果树;(2)荔枝蒂蛀虫卵期,以荔枝蒂蛀虫杀卵剂喷洒果树。在荔枝蒂蛀虫成虫期及卵期分别应用不同药剂进行防控,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驱避荔枝蒂蛀虫成虫,使其不在荔枝上面产卵,荔枝蒂蛀虫杀卵剂杀灭荔枝蒂蛀虫的虫卵,通过在该虫两个关键发育时期协同防控。
优选,所述的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其包括三裂叶蟛蜞菊乙醇提取物和马缨丹乙醇提取物。该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是植物源产卵驱避剂,是一种绿色药剂。
优选,所述的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的,在水中加入三裂叶蟛蜞菊茎叶乙醇提取物和马缨丹茎叶乙醇提取物。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的,在每100g水中加入10-30g三裂叶蟛蜞菊茎叶乙醇提取物和10-30g马缨丹茎叶乙醇提取物,由此得到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以该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喷洒荔枝龙眼果树的嫩梢及果实部位,喷施量为5L/株。
优选,所述的荔枝蒂蛀虫杀卵剂是杀灭荔枝蒂蛀虫卵的制剂,如包括除虫脲和仲辛醇聚氧乙烯醚,进一步优选通过以下方法制备:每100g水中加入0.01g除虫脲和20g仲辛醇聚氧乙烯醚。以荔枝蒂蛀虫杀卵剂喷洒果树,喷施量为5L/株。
一般自荔枝蒂蛀虫成虫期到荔枝蒂蛀虫卵期大概两天左右,因此在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以荔枝蒂蛀虫成虫驱避剂喷洒荔枝龙眼果树,喷施量为5L/株,2天后(荔枝蒂蛀虫卵期),以荔枝蒂蛀虫杀卵剂喷洒果树,喷施量为5L/株。实施频率为:从荔枝挂果前期到收果期间,每个月实施1次。
本发明的三裂叶蟛蜞菊茎叶乙醇提取物、马缨丹茎叶乙醇提取物、飞机草茎叶乙醇提取物和宫粉羊蹄甲茎叶乙醇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干燥的三裂叶蟛蜞菊茎叶粉碎后用乙醇浸提,乙醇提取液经浓缩干燥后得到三裂叶蟛蜞菊茎叶乙醇提取物。
将干燥的马缨丹茎叶粉碎后用乙醇浸提,乙醇提取液经浓缩干燥后得到马缨丹茎叶乙醇提取物。
将干燥的飞机草茎叶粉碎后用乙醇浸提,乙醇提取液经浓缩干燥后得到飞机草茎叶乙醇提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35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