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93538.4 | 申请日: | 2019-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1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宁;于建光;赵亚慧;冯长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C21/00;G06Q10/06;G06Q5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张洪年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作 地区 麦秸 还田 水肥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降低负效应的调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通过水肥调控降低负效应的方法,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通过对水稻设置不同泡田时间以及分阶段、分量施用化肥的方式实现了对麦秸还田这一特殊土壤田的水肥调控。可以降低麦秸还田腐解后产生的酚酸。从而有效避免由于酚酸产生的化感作用,进而避免了残留在土壤中酚酸引起的抑制下茬作物生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降低负效应的调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通过水肥调控降低负效应的方法,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是粮食丰收后产生的农业副产品,以前秸秆通常是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但是秸秆焚烧不仅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对于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居民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国家开始提倡推广秸秆还田。我国每年产生的秸秆约7×108t,肥量相当于350多万吨氮肥,800多万吨钾肥,80多万吨磷肥。秸秆还田对于保持农田土壤肥力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秸秆还田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农药残留等对土壤的污染,促进作物产量等有点,推广意义十分深远。
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研究表明秸秆腐熟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毒害物质(酚酸)可引起水稻的化感效应等问题。同时,秸秆腐熟降解产生的各种酚酸类物质抑制会抑制水稻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为了追求高产,近年来农户普遍盲目大量施用肥料,使得氮、磷积累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远远大于作物的产量增益,加上不合理的大水灌溉等因素,导致稻田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
水肥调控是农业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但是针对不同的作物种类,针对不同高度植株生长期,水肥调控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这既是水肥调控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针对不同的调控目的,合理设计水肥调控方案的难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麦秸还田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负效应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安全节能的水肥技术。该方式能够利于在农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简便操作,同时能够具有保护环境,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易于推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然后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1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3)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10天;
(4)然后施用基肥;
(5)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步骤(3)中泡田5-10天。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步骤(3)中泡田7天。
更为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1)中小麦秸秆按照400kg/亩的用量均匀撒布在田间。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小麦秸秆长度为8-12cm;其中更为优选的是小麦秸秆长度为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35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鸭螺生态培育水稻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优质稻的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