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催化合成莱鲍迪苷M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95402.7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0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贾红华;李艳;陈量量;潘华祎;欧阳平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9/56 | 分类号: | C12P19/56;C12N15/70;C12N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2 | 代理人: | 王月霞 |
地址: | 2118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蔗糖合成酶 糖基转移酶 生物催化合成 糖基化反应 莱鲍迪苷E 粗提液 甜菊甙 马铃薯 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 合成 酶循环反应体系 分子克隆技术 葡萄糖 催化反应 发酵产酶 工艺步骤 基化反应 异源表达 原料成本 甜叶菊 原料糖 蔗糖 催化 番茄 分解 细胞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催化合成莱鲍迪苷M的方法,首先,利用番茄来源UDP‑糖基转移酶和马铃薯来源蔗糖合成酶,以甜菊甙为原料糖基化反应合成莱鲍迪苷E;随后,利用甜叶菊来源UDP‑糖基转移酶和马铃薯来源蔗糖合成酶,以莱鲍迪苷E为原料进一步糖基化反应合成莱鲍迪苷M。本发明的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异源表达UDP‑糖基转移酶和蔗糖合成酶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经发酵产酶后以细胞粗提液直接进行催化反应,利用粗提液中UDP及额外添加的蔗糖在蔗糖合成酶分解作用下获得UDP‑葡萄糖作为糖基化反应的原材料,建立双酶循环反应体系,有效催化甜菊甙生产莱鲍迪苷M。原料成本更为低廉,工艺步骤简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催化合成莱鲍迪苷M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甜叶菊作为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多年本草生植物,其茎叶中可提取出丰富的甜菊糖甙,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南美洲人们用作为天然甜味剂[1]。自1976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甜叶菊种植成功后,80年代后开始向全国推广种植。目前福建、安微、江苏等地已有大面积种植,总面积达100万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甜菊糖生产国和出口国[2, 3]。甜菊糖作为目前已知的最甜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250~450倍,而热量只有蔗糖的1/300,略带有轻微涩味。其溶解度不低,且在酸和盐的溶液中能稳定存在,保存时间长、不会结块。除此之外,甜菊糖还具备对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辅助药理作用[4, 5],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甜菊糖是甜菊糖甙的总称,目前已从甜叶菊中分离鉴定出超过35种甜菊糖甙[6]。甜菊糖甙结构围绕一个双萜甜菊醇为骨架,在C13位羟基和C19位羧基分别连接了不等的葡萄糖基团,其中,骨架上C16-C17之间的碳碳双键是提供甜菊糖甙甜味及功能的药理性基团[6, 7]。莱鲍迪苷M,于2009年报道首次从甜叶菊新品种的叶子中被提取鉴定,其甜度为蔗糖的400倍,优于现市场上在售的莱鲍迪苷A,口感也更为干净。尽管研究人员培育了高产莱鲍迪苷M的甜叶菊新品种,但其在干叶片中的含量仍低(~0.4-0.5%),单纯使用物理手段直接从叶片中提取制备高纯度的莱鲍迪苷M,经济效益是及其低下的。
专利申请CN 201310353500.9(一种酶法制备瑞鲍迪甙M的方法)与专利申请CN201410019981.4(一种酶法制备瑞鲍迪甙M的方法)中采用的是以莱鲍迪苷A或者莱鲍迪苷D为底物原料,经UDP-葡萄糖基转移酶(来自甜菊的UGT-A和/或来自水稻的UGT-B)及蔗糖合成酶偶联催化实现的,其底物莱鲍迪苷A和莱鲍迪苷D的成本均远远高于甜菊甙。
专利申请CN 201410553617.6(莱鲍迪苷M的合成方法及其中间产物和合成方法)和专利申请CN 201410314371.7(一种制备莱鲍迪苷M的工艺方法)中均涉及到部分化学试剂或化学反应,且合成步骤烦琐。本方法通过生物酶催化手段,以甜菊甙纯品为原料,搭建新的莱鲍迪苷M合成路径,经两步糖基化反应制备莱鲍迪苷M,原料成本更为低廉,工艺步骤简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远志, 李发财, 琚争艳, 等. 甜菊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J]. 发酵科技通讯, 2011, 40(1): 40-44.
[2]倪军明, 李军平. 甜菊糖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J]. 现代食品科技, 2004, 20(3): 156-158.
[3]唐志发. 甜菊糖的崛起与发展战略 [J]. 中国食品工业, 1999, 2: 52-55.
[4]KOVYLYAEVA G I, BAKALEINIK G A, STROBYKINA I Y, et al. Glycosides fromStevia rebaudiana [J].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2007, 43(1): 81-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95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